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央网省网 > 省网新闻

“首倡地”的答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准扶贫”生动实践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20-07-27 00:00 字号:【
视力保护色:
浏览量:

  

  盛夏时节,花垣县十八洞村千亩猕猴桃基地生机盎然。 陈敏捷 摄

  开栏的话

  站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决战脱贫攻坚胜利在望。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湖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自觉扛起政治责任。历经近7年奋战,全省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到了关键时刻。

  岁在庚子,时过半载。湖南日报社编委会领导率队赴全省14个市州采访,聚焦各地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从今天起,湖南日报推出《走向胜利——决战决胜市州巡礼》大型采访系列报道,充分展示三湘大地脱贫攻坚新气象、人民群众新作为、各级干部新担当,为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油鼓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奏响新时代的壮丽凯歌。

  中国的脱贫故事,注定会在2013年,写下深情而浓重的一笔。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调研,一下飞机就直奔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

  在这里,总书记与大家拉家常、话发展,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史上的伟大创举。一场铭刻历史的脱贫攻坚战从十八洞村发起,历时近七年之久,艰苦卓绝,波澜壮阔。

  首倡之地,举国瞩目。湘西州在这场大战中,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时已过半,记者深入湖南脱贫攻坚“主战场”湘西州,目睹决战决胜时刻的壮丽场景,深刻感受书写“精准扶贫”这份答卷的使命与担当、艰辛与厚重。

  “精准扶贫,这个说法还是头回听到”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习近平

  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盛夏风景朦胧,雨丝花开。

  施成富家门口的“精准坪饭庄”招牌,被雨水洗得更亮了。82岁的施成富下厨炒腊肉,招呼来往游客。他家开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率先脱贫致富。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施成富家门前空地上召开座谈会,“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回荡山谷。

  “看到屋,走得哭。”十八洞村,当时是一个交通落后、村容破旧的深度贫困村,年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村里40岁以上的光棍,就有37个。

  这样一个穷乡僻壤的深山苗寨,怎么脱贫?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总书记殷切提出这十六字方针,还特意嘱托当地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没有变化。

  “精准扶贫,这个说法还是头回听到。”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告诉记者,万众瞩目下的十八洞村,既有动力,也有压力。

  精准扶贫,先得精准确定“扶持谁”。在城里买房的不评,筛选得经过户主申请、群众票决、公告公示等程序……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出136户贫困户、542名贫困人口,家家户户都服气。

  村里地少,人均仅0.83亩。十八洞村搞起“飞地”果园,在相邻的紫霞村建了千亩猕猴桃产业园,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产品直销粤港澳大湾区。

  曾经苦甲天下,而今华丽蝶变,十八洞村的乡村游、猕猴桃种植、苗绣等产业风生水起。

  2017年,十八洞村整体脱贫。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4668元,比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高出了3101元,村里大龄青年全部脱单。

  十八洞村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的经验,在湖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大会上推广。

  湖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精准识别,推行建档立卡,建立基础数据平台;率先探索出产业发展“四跟四走”法,即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时,高度肯定了湖南“四跟四走”模式。十八洞村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典型。

  十八洞村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正在三湘大地开花结果。

  新化县油溪桥村,永顺县科皮村、高坪村,桑植县红军村等一大批“十八洞姊妹村”脱颖而出,从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特色村庄。

  首倡地就是“主战场”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习近平

  8249万——这一令人牵挂的数据,是2013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总量,其中百分之八在湖南。

  东有罗霄山,西连武陵山,地处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湖南,有51个贫困县。武陵山腹地湘西州,是2013年全国最穷的33个市州之一。湖南11个深度贫困县中,就有7个在湘西州,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以前出门要爬悬崖。”搬迁户吴爱英,过去居住的腊尔山雷公潭苗寨,地处幽深的峡谷。村里的孩子去上学,每天要在悬崖上攀爬,有的跌落致终身残疾。至今回忆,她仍心有余悸。

  与深度贫困决战,艰难困苦何其之大。直到2017年,硬是把峡谷里的35户147人,全部搬到了集中安置点同福苗寨。新寨里铺好了水泥路,吴爱英的小儿子走20分钟就可到镇里上学。

  贫困有多深,脱贫攻坚的责任就有多重!

  首倡之地当担首倡之责,当有首倡之为。首倡地就是“主战场”。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介绍,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举全省之力投入湘西“主战场”。

  这些年,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多次深入武陵山决战现场。全省两次在湘西州召开大会,推进脱贫攻坚战役。

  在每年专项扶贫资金中,湖南把中央安排到贫困县的30%、省里预算总量的35%,都切块给湘西州。

  20多个省直单位派出帮扶队员200名;长沙等6市连续26年对口帮扶湘西州6县,近年又新增郴州市对口帮扶凤凰县;山东济南以东西协作之名结对湘西州,合力攻克湘西之贫。

  “湘西州的成败,决定着湖南脱贫攻坚的成败。”湘西州委、州政府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年接着一年干,扛牢责任、尽锐出战。

  湘西州在全省率先成立“攻坚办”,连续7年出台脱贫攻坚“1号文件”,打造发展生产、乡村旅游等脱贫攻坚“十大工程”。

  全州集结起1740个工作队驻村帮扶,近6万名党员干部与16万余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党员干部奋战脱贫攻坚一线,砥砺了初心使命,锤炼了党性作风。

  一处处黄墙青瓦,门口红灯笼,屋外有菜地。昔日深度贫困的凤凰县夯卡村,如今呈现出“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山水田园画面。

  “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夯卡村党支部书记麻金革说,如今群众上访少了,干部下访多了,干群关系密切了,跟共产党走更坚定了。

  栽下“产业树”,收获“幸福果”

  “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

  ——习近平

  贫有百种,困有千样。老、少、边、穷,是湘西州的基本州情。

  历经多轮扶贫的湘西州,过去有过深刻教训:工作组一撤,又“一夜回到从前”。

  “既要帮扶,更要群众自发自觉。”龙山县云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向阳深有感触。

  2018年2月,张向阳刚驻村时,迎来的不是欢呼,而是村民的质疑:“云顶这么穷,过不了几天,他就会开溜的。”

  了解村民顾虑后,帮扶队发展一批年轻党员带头搞建设,邀请外界学者、社会团体等来村旅游,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在的收入和鲜活的思想。

  村民们渐渐发现,一直奔跑在眼前的猪、牛、羊、鸡就是致富宝贝。他们不等不靠了,家家户户主动办起农家乐或民宿。

  “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总书记在十八洞村的殷殷嘱托,时刻提醒着湘西人民。

  因病、因学致贫是湘西人民的贫困主因。湘西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每年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4万人左右,把农村贫困人口在县域内住院报销比例稳定在87%左右,在政策上扎牢民生兜底网。

  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贫困村,投资49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州建成安置住房近2万套,8.1万贫困户挪穷窝、搬新居。

  茶叶、油茶、烟叶、柑橘、蔬菜、猕猴桃、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8大特色产业,近几年在湘西州迅速崛起,其中种植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450万亩。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当家产业,有条件的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

  山清水秀的生态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

  刚漫步在凤凰古城的青石板路,瞬间又掉入了一片原生态的山寨。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竹山苗寨,摇身一变成了新潮的“网红”景区。

  一大早,村民吴国安牵着牛来到稻田,一手扶犁,一手扬鞭。不远处,游客们饶有兴致地观看吴国安的“表演”,沉浸式体验着农耕文化。

  吴国安是景区的“演员”,每个月工资2000元,一同犁地的黄牛也能“拿”4000元的年薪。

  湘西州挖掘出“土家探源”和“神秘苗乡”两条旅游精品线路,捧红了花垣十八洞村、古丈墨戎苗寨、凤凰竹山村,带动10.2万人脱贫。

  栽下“产业树”,收获“幸福果”。湘西州有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脱贫,鼓了腰包,富了脑袋。去年底,湘西州7个深度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最贫困的腊尔山、吕洞山两大高寒连片区,贫困发生率分别从2013年的40%、34.4%,降到0.96%、0.62%。

  千年土家苗寨换了人间。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说,近7年,是湘西州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最有获得感的时期。

  “大家一心,再建新功”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

  这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大考,终于走到了交卷的决胜之年。

  从2013年到2019年,湘西州贫困人口由65.78万人减至1.5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降至0.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至10046元。

  这组沉甸甸的数据来之不易,标志着湘西州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湖南攻克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堡垒。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湘西人民又有了新期待、新奋斗。

  “大家一心,再建新功!”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党支部书记向天顺向记者介绍,州里把黄金茶作为品牌打造,村里为此制定了2025年规划,建设茶园花海、茶谷飞瀑等景观,大步迈在了乡村振兴的小康路上。

  扶志与扶智,犹如两把“金钥匙”,让“曾经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的湘西州脱胎换骨,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动力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行百里者半九十。”湘西州不忘初心、毫不松懈,决心把短板补得更扎实一些。

  吉首市于2017年摘帽后,连续两年对全市40个重点村增投资金;凤凰县对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已脱贫户,因户需求给予产业就业等扶持。

  眼下,湘西州正紧锣密鼓地开展脱贫攻坚质量“回头看”问题整改。未脱贫户脱贫的短板、已脱贫户稳定脱贫的隐患、贫困村退出存在的薄弱环节……以问题为导向逐个击破,脱贫成果在继续巩固提升。

  一个立志要建成“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的新湘西,正向世界自信亮相。

  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战胜千百年贫困的湘西人民更加精神抖擞,正在奋力攻克最后贫困堡垒,以出色的答卷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党和人民报告! (记者 邹继红 金中基 邓晶琎 黄婷婷 彭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