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田畴绿浓、青山妩媚,经受住疫情考验的花垣县十八洞村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迎来游客的回归。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指引中国扶贫开启新时代。
“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全省74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13.43%下降到0.36%。三湘大地焕发新颜。
一鼓作气、顽强作战,湖南正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决心,尽锐出战、精准攻坚,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压实责任,汇聚强大攻坚合力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时间紧、任务重。突如其来的疫情更使脱贫攻坚难度 “加码”。
困难大,决心更大。2月10日,在战“疫”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决战脱贫攻坚暨防控新冠肺炎阻击战动员大会,向全省发出动员令: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阻击战“两场硬仗一起打”,攻克贫困最后堡垒、拿下最后阵地,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疫情防控不能停,脱贫攻坚不能等。3月下旬,在湖南所有县市区全部调整为低风险等级后的第一时间,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等省领导便急赴贫困地区集中调研,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奔着决战脱贫攻坚而去。
3月24日,杜家毫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要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他还第6次走进十八洞村,勉励乡亲们再接再厉、自我加压,实现新发展、展现新面貌。
同一时间,许达哲赴新化县、溆浦县调研,并在怀化主持召开脱贫攻坚省级挂牌督战重点县座谈会,要求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几年来,湖南建立起省领导常态化联点督查脱贫攻坚机制,要求领导干部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开展“三走访三签字”。省委书记、省长带头走访全省所有贫困县,市(州)委书记、市(州)长走访辖区所有贫困人口集中的乡镇,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及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别走访辖区内所有的贫困村、贫困户。
高位推动,上下联动。湖南明确省委是“总前委”、市委书记是“纵队司令”、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是“主攻队长”、村支部书记是“尖刀排长”。层层压实责任,向贫困发起总攻,带动资金、人员等各方要素加速汇聚,形成攻坚合力。
财政资金逐年增加。2016年至2019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计投入319亿元,年均增长20.67%。
驻村帮扶尽锐出战。农历正月初二,湖南中医药大学驻麻阳苗族自治县张公坡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朱久宜就从家里出发往村里赶。全省选派近6万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奋战在攻坚一线,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开展对口帮扶和“携手奔小康”行动。省内14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市区)与14个贫困县携手奋进奔小康。去年,湖南发出倡议,开展“户帮户亲帮亲 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一批能人帮近邻,众多近邻帮乡亲。
社会力量纷纷参与。全省6000余家民企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帮扶超90万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步步高集团在旗下商超开辟消费扶贫专区,帮助扶贫地区解决产品卖难问题。
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拔除穷根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湖南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形成了识贫、校贫、定贫的精准识贫工作机制。
精准识贫,找准扶贫对象;靶向施策,提高脱贫质量。湖南下足“绣花功夫”,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5月15日,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白叶一号”茶叶基地云雾缭绕,660亩白茶苗吮吸着山野灵气,迎着阳光茁壮成长。吴艳秀、石满青等20多位村民,正在栽茶补苗、除草施肥,“一天100元,一年集中搞几个月,能赚9000多元钱。”
惟有产业带动,脱贫才有后劲。几年来,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6000个,探索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蹚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5月17日,麻阳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升家园,滕建和正乐呵呵地在自家新房的“微菜地”里施肥、除草。菜地里,辣椒、茄子长势喜人。
和滕建和一样,全省“十三五”期间计划易地扶贫搬迁的69.4万人已全部入住新居。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督查激励省份名单,湖南名列其中。
生态补偿,围绕林地做文章,全省省级以上贫困县生态护林员项目“全覆盖”。吉首市石家冲街道庄稼村时远祖曾是村里的“打猎能手”,日子却越过越穷;如今,时远祖成为生态公益护林员,每年1万元的护林补助金让他顺利脱贫。
在泸溪县麻溪口村流传着一个“千里劝学”的故事。麻溪口村廖斌(化名)小学毕业后,辍学到杭州打工。驻村帮扶工作队、村支两委、结对帮扶责任人组成“劝学小分队”,跨越千里将廖斌劝回学校。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前,全省学生资助已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全覆盖。
“紧盯重点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去年,湖南调整提高贫困人口脱贫年人均纯收入标准,由之前的3400元每年调整到3700元每年,今年,标准再次调整,提高到4000元每年。目前,全省超90万名兜底对象分类保障到位。
脱贫质量大幅提升,脱贫摘帽步伐加快。2月29日,经省政府批复同意,邵阳县等2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全省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92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决战决胜,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初夏傍晚,地处武陵山腹地的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晚霞满天、溪水静流。村里宽敞平坦的马路上,时而可见村民们结伴散步、健身的身影;自驾而来的游客们拥入临崖泳池,嬉水打闹。
竹山村曾是深度贫困村,被大山深锁,被库水阻隔,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举蝶变成乡村“网红”景点。
在脱贫攻坚这场撼天动地的战役中,全省6920个贫困村跟竹山村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月14日,暖阳当空,娄底市娄星区水洞底镇南桥村村委会前,五保户童旺三正在等公交车去镇里看病。“以前我们村只有一条窄水泥路,路面坑坑洼洼,出行不方便。现在路面加宽到了8米,还有公交车直接坐到市里,看病也方便了。”
脱贫攻坚以来,全省农村大力开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贫困村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电网联接每个贫困乡村。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440万贫困人口喝水无忧。至去年底,全省完成3万个自然村3.8万公里水泥(沥青)路建设任务。今年,还将完成近6000公里的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实现“组组通”公路。
5月17日,永顺县高坪乡高坪村,万亩果园郁郁葱葱,产业道路四通八达,红墙黛瓦点缀其中。漫山遍野的果园里,猕猴桃、黄桃枝条上硕果累累,农户们穿梭其中,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热闹的场景预示着丰收的希望。2015年以来,村里发展起猕猴桃、黄桃、烤烟等特色产业近1.1万亩,带动贫困户家家入股分红。
产业兴旺,脱贫有希望。湖南把精准扶贫与“三农”发展、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与壮大区域经济密切关联,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统筹推进,做出了一篇沾满泥土芬芳的产业扶贫大文章。
2013年前,全省贫困村多数为“产业空白村”。2019年底,在武陵山脉、罗霄山区、洞庭平原,特色种植满山乡,乡村旅游鼓腰包。全省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当家产业,贫困户家家有事做。
扶贫又扶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大为改变。古丈县尚家村55岁的梁德胜曾是出了名的懒汉,被十八洞村龙先兰由懒变勤脱贫又脱单的故事触动,自己开发茶园种植黄金茶,闲时到扶贫车间打工,如今收入节节高。
“饮水当思源,先富帮后富。”洪江市黔城镇桃源村的“瑶妹子”詹训瑶在政府帮扶下种植黄桃脱贫后,成立合作社带动8户贫困户种植黄桃200多亩。
从武陵山片区到罗霄山片区,三湘大地上,无数拔掉穷根的村庄,正大步走上致富路。
至2019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767万人下降到19.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36%。全面小康,近在眼前;三湘圆梦,曙光已现。
“确保剩余19.9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摘帽,打一个漂亮的收官战!”省委、省政府向三湘父老作出郑重承诺,脱贫攻坚脚步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