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央网省网 > 省网新闻

长沙拟新增69条历史街巷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9-12-18 00:00 字号:【
视力保护色:
浏览量:
原标题:拟增69条历史街巷 留住老长沙的味道

  古城风貌核心区保护规划范围   制图/王斌

古城风貌核心区保护规划范围 制图/王斌

  功能结构图

功能结构图

长沙是一座历经3000年城名、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是长沙城市的灵魂,是湖湘文化和城市记忆的主要载体,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16日,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外公示《长沙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设计》《长沙市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保护规划》。

根据设计,长沙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拟按照“十字商业文化轴、五带、十四片区组团”的功能结构,重点打造太平街、坡子街、定王台等24片文化空间,以提升古城风貌区文化魅力。

空间结构 十字商业文化轴、五带、十四片区组团

“古城风貌区是传承历史文脉的核心空间,也是彰显城市魅力的精华地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古城风貌区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古城风貌区核心区保护规划等上位规划的要求,也是推进长沙老城区有机更新的重要依据。

根据规划,古城风貌区范围北至五一大道,东南至白沙路、人民路、建湘路,西临湘江路,面积3.15平方公里。包括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省立一师范、西文庙坪和化龙池3个历史地段。而核心区范围为:北至人民路,南达劳动路,东至黄兴路、人民路、白沙路、城南路,西面靠近湘江路,面积1.25平方公里。

据介绍,此次城市设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整体设计层面,对场地现状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重点摸查了规划区内的传统风貌建筑;二是在详细设计层面,重点对西文庙坪、白果园与化龙池、省立一师范三大片区进行了详细设计。在整体空间结构控制上,确定了“十字商业文化轴、五带、十四片区组团”的功能结构,重点打造太平街、坡子街、定王台等24片文化空间。

历史遗存 现有26处文保单位和2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

“很多人以为老长沙城在‘文夕大火’中化为灰烬,其实当时还有大片未被烧的区域,而且一些老街巷在被烧后又得以重建,所以大火后的长沙仍保留了古城原有的街巷格局和空间肌理。”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表示,长沙城市格局和肌理得以保留下来,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贝”。

事实上,长沙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存有大量的文保单位和历史遗存,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两个风貌区之一。据统计,风貌区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包括3处国家级、4处省级和19处市级;现有2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包括共进会旧址、藩后街古井、长沙老剧院白果园清代公沟等;现有历史建筑3处,分别为金线街、原长沙市委办公楼、民主新大厦旧址。

此次城市设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三大指标,依据相应评价标准及分级依据,共识别出潜在历史建筑342处和历史街巷261条,其中已公布的历史街巷11条,保留历史格局的街巷91条,拟新增的历史街巷69条,其他保护整治街巷90条。

交通规划 倡导慢行为主,恢复传统小街区格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市设计过程中,通过与历史地图对比,将各道路街巷划分为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管控要求。对已公布的历史街巷和拟新增的历史街巷,在严格保护街巷两侧的历史建筑风貌、街巷格局的基础上,可对其进行修缮与整治。

对尚存一定历史格局的及传统街巷拓宽的,选取必要的进行步行环境优化提升。对建议恢复历史街巷,从通达性、安全性、步行性等角度出发,建议打通部分街巷,尽可能恢复已消失的,且对历史空间结构影响较大的历史街巷。

在道路街巷交通规划中,从外围道路、内部街巷和停车设施3个方面进行设计。外围道路方面,风貌区内倡导慢行为主的交通方式,不鼓励过境交通穿越,特别是历史街巷扩宽改造的道路,如黄兴路、书院路、西湖路等通道,需对现状道路断面进行优化。

内部街巷方面,尊重街区内部的街巷格局,在现状基础上,按照传统街巷尺度、模式,打通部分路段,恢复、塑造传统小街区格局。

停车设施方面,在街区外围增加停车设施,鼓励商业、办公等非居住附属停车场向社会开放,鼓励建设地下停车库等中大型集中停车设施,以集约土地利用。

核心区 打造“山水洲城”特质历史文化空间

古城风貌区核心区是长沙古城的精华所在,与岳麓山、湘江、橘子洲相对相望,构成“山水洲城”的特色空间格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编制《长沙市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保护规划》,主要是为了加强对核心区整体历史风貌的保护,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环境品质、完善公共设施,充分发挥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保护和更新的协调发展。

记者了解到,规划确定古城风貌核心区的功能性质为“山水洲城”特质历史文化空间,以居住功能为主体,文创产业、旅游休闲、商业商务与服务业有机结合的多功能城市复合区。并分别对风貌区内的土地使用、建筑保护与更新、建筑建造、道路交通、绿化与公共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提出了具体控制性规定。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设计和核心区保护规划已通过市规委会审议,面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个月,根据市规委会审议意见和公示意见修改完善后,将报市政府批复。

延伸阅读

留住老长沙风貌 留住老长沙情怀

老城区有机更新为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做最佳注脚

但凡到长沙游玩,游客必定会去白果园化龙池、都正街、太平街等散发着人文魅力的老街巷走走看看,这些地方已成为一个个网红“打卡地”。近年来,长沙高度重视对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尤其是通过众多老城区有机更新项目的铺排,将老城区承载的丰富历史内涵予以传承和展现,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同时,保留了城市的文化和灵魂,留住了城市的根。

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社区生态、不破坏建筑风貌,而是以危房改造、立面改造、功能改造为主。”长沙市城市人居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长沙大力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的工作中,一直十分注重对古城风貌的保护,一条条古城街巷的深厚历史底蕴、丰厚文保资源也因此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尤其今年以来,率先全国成立的长沙市城市人居环境局,在老城区有机更新和历史风貌保护中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目前,芙蓉区白果园化龙池、蔡锷中路,开福区潮宗街、吉祥巷、望麓园片区,天心区太平街、白沙古井、省立一师范、天心阁、西文庙坪、火宫殿、南门口周边片区,岳麓区麓山南路、白沙液街,雨花区石马文化园等15个有机更新片区(项目)顺利推进。其中,白果园化龙池、太平街、白沙古井、省立一师范、天心阁、西文庙坪等,都在此次《长沙市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保护规划》范围之内。

“我们将继续突出保护管理,凸显城市风貌。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快修订《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精准把握改造和保护的尺度,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同时,保留城市文化和灵魂,加强城市风貌和城市天际线管控,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周飞说。

延续城市文脉,留住老长沙味道

老泉别径苏家烟,古屋檐牙啄云天。如今,当人们走进修旧如旧的芙蓉区定王台街道的白果园化龙池,满目的黛瓦白墙、仿古屋檐、青石板路,静谧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而距离白果园化龙池片区不到一公里的长沙百年老街——都正街同样在有机更新中迎来“第二春”:琳琅满目的商铺、长沙老字号的美食迎接着来往的食客、红火的灯笼将夜晚的街道照得红艳艳……“我特别喜欢这里的老长沙味道,充满着活力,又能让人驻足怀旧。”游客李女士一家惊叹于都正街的魅力,她表示,这里不仅有十足的老长沙风味,还有文化与都市商业交融迸发的力量。

而包含“道冠古今”牌坊、梅公馆、泉嘶井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风貌建筑,以及学宫门正街、古潭街、豆豉园、白鹤巷、望岳园等历史街巷的天心区西文庙坪片区有机更新项目现场如火如荼。留住老长沙居民、留住老长沙建筑、留住老长沙风貌、留住老长沙情怀,作为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4个历史地段之一,西文庙坪片区的有机更新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除老城区有机更新外,作为长沙市打造“一圈两场三道”主要内容之一的历史步道建设同样进展顺利。记者了解到,长沙将打造“一圈两场三道”升级版,明年将基本建成历史步道系统,把历史街巷、名人公馆、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点通过散步道的形式连接成城市遗产保护及步行系统,实现城市历史保护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为长沙市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保护做出实践表率。(记者 陈焕明 孙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