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央网省网 > 省网新闻

脱贫攻坚 决胜三湘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9-11-03 00:00 字号:【
视力保护色:
浏览量:

  11月初,花垣县十八洞村群山斑斓,红枫如丹,房前屋后挂满了红彤彤的辣椒和黄澄澄的玉米棒,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村民的脸上。

  十八洞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如今村民美好的生活,映照在天地间。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引领中国扶贫迈入新时代。而今,十八洞村成为湖南省首批脱贫摘帽村,实现从深度贫困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的华丽转身。

  十八洞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湖南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不辱使命,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精细、突出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省贫困人口脱贫按下“快进键”,创造了减贫史上最好成绩。6年来,全省减少贫困人口684万,平均每年减贫人口超过100万,贫困发生率降至2018年底的1.49%,贫困县由51个减至20个。今年,剩余20个贫困县有望全部脱贫摘帽。

  三湘大地,6年来掀起的脱贫攻坚大战,决胜之势已经形成;湖南人民包括贫困群众在内,共赴小康之约,光明的目标就在那不远处。

  牢记嘱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尽锐出战、越战越勇

  10月17日,第6个“国家扶贫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再次联合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湖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保持韧劲拼劲,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是自2014年10月17日以来,湖南历任省委书记、省长第6次在“国家扶贫日”联合发表署名文章,聚焦脱贫攻坚。

  湖南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之地。6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首要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明确省委是“总前委”、市委书记是“纵队司令”、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是“主攻队长”、村支部书记是“尖刀排长”。层层压实责任,向贫困发起总攻。

  打赢脱贫攻坚战,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从一条条扎实的举措抓起。

  今年新春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率队,20位省级领导走村入寨,访贫问苦。

  我省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各级党组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建立省领导常态化联点督查脱贫攻坚机制,要求领导干部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开展“三走访三签字”。省委书记、省长带头走访全省所有贫困县,市(州)委书记、市(州)长走访辖区所有贫困人口集中的乡镇,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及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别走访辖区内所有的贫困村、贫困户。对每一个贫困村,看实情、查问题、找对策,贫困群众的事成了党员干部的“心头大事”。

  出台驻村帮扶“二十一条”,按照“尽锐出战”要求,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所有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动员全省63万名党员干部与贫困对象“结亲”,实现了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省内14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市区)与14个贫困县开展对口帮扶和“携手奔小康”行动;大力开展“我想有个家”安居工程公益募捐活动和“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等。今年,湖南发出倡议,开展“户帮户亲帮亲 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0月25日,湖南省委常委会又专门召开会议部署,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

  坚持精准精细

  ——目标精准,脱贫质量大幅提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杜家毫在媒体开放日回答记者提问时,开门见山地指出:脱贫攻坚,最鲜明的特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精准”二字。

  扶贫必先识贫。找准扶贫对象,方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2014年初,十八洞村率先探索出“九不评”“七步法”精准识别贫困户。以“九不评”“七步法”为蓝本,湖南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形成了识贫、校贫、定贫的精准识贫工作机制。

  将扶持对象瞄得更准。湖南不断提升建档立卡数据质量,持续推进“一进二访”,逐村逐户开展建档立卡集中清理工作。去年,全省清退识别不准对象30余万人。

  防止贫困人口“一评定终身”。湖南出台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方案和动态管理办法,连续多次进行动态调整,将因病因灾返贫人口纳入进来。

  脱贫成效要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湖南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产业扶贫,斩断穷根。深化“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000余个;出台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扩大就业的“十条意见”,探索推进消费扶贫,推进“一村一品一社一企”和“家门口就业”工程。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生活。已基本完成“十三五”期间69.4万人的搬迁任务,探索出“楼上生活、楼下生产”“人员下山、产业上山”“进村入社、村社共管”等模式。

  ——生态补偿,围绕林地做文章。全省省级以上贫困县生态护林员项目“全覆盖”。

  ——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学生资助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全覆盖。

  ——保障兜底,兜得牢靠。截至2018年底,全省99万名兜底对象分类保障到位。

  今年,湖南再次调整提高贫困人口脱贫年人均纯收入标准,由之前的3400元/年调整到3700元/年。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措施,靶向施策,精准到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大幅提升,在全省已脱贫摘帽的31个县(市区)中,群众满意度均超过95%。

  突出改革创新

  ——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今年,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获得了中组部的推介:精准扶贫要根据群众意愿和基层实际,积极创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

  湖南不断创新机制,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探索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把会场搬到湖南,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的同志深入我省产业扶贫示范点观摩学习。

  在全国率先推出“财银保”,撬动扶贫产业贷款,覆盖51个贫困县。率先推出“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的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放贷205亿元。今年,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现场会在湖南召开。

  建立劳务协作“三张清单”(任务清单、稳岗清单、责任清单)和全国首个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探索劳务协作脱贫模式,被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介。

  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试点,成功搭建社会捐赠者与受捐者双向互动和有效对接平台。

  探索出“互联网+监督”模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有效预防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在全国首创脱贫攻坚“三个落实”动态管理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进行监管。用大数据说话,精准决策、管理精准,“三个落实”动态管理监测平台建设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并向全国推介。

  自“精准扶贫”以来,“湘西经验”刷屏央媒,获得了全国读者、观众的点赞。

  激发内生动力

  ——开展正向激励,培育致富技能

  扶贫先扶志。只有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长久脱贫。

  城步苗族自治县贫困户黎相焱曾因腿部残疾,自卑消沉。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高位截瘫的湖南七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淑亭,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树立信心。黎相焱从此脱胎换骨,如今成了湖南七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月收入超2000元。

  正向激励。省扶贫办每月选取20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典型人物,推出“脱贫攻坚群英谱”,在主流媒体宣传推广;开展“百名最美扶贫人物”评选、“精准扶贫在三湘”等典型宣传。请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在贫困乡村,每周推出“脱贫攻坚光荣榜”,张榜公示脱贫攻坚中的先进村民;开展“道德模范评比”“文明家庭评选”等正向激励活动,激发村民们的内生动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在于强产业、关键在于稳就业。

  湖南注意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的基本技能,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按照“一户一门增收技术,一户一个增收项目,一户一个产业工人”的目标,制定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开设符合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特点的培训课程,确保每名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开发河道清淤、环卫保洁、生态护林员等生态公益性岗位,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出台以脱贫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十条政策”;探索推进“扶贫车间”建设,30余万贫困群众走进“扶贫车间”,实现就近就业。全省共有172.6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距离全面完成脱贫目标的时间越来越近,脱贫攻坚已到了紧要关头。三湘儿女正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以顽强作战的韧劲拼劲,以决战决胜之势向贫困最后堡垒发起总攻。(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肖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