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央网省网 > 省网新闻

文化繁荣,让百姓获得感日益增强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9-09-20 00:00 字号:【
视力保护色:
浏览量:

  2月16日,长沙湘京苑小剧场内,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演员表演《龙凤呈祥》。当天,该中心开展了“幸福节日”新年文艺惠民演出。记者 刘谦 徐行 摄影报道

  3月14日,衡南县泉湖镇农耕广场,志愿者在进行文艺表演。当天,“笑满三湘”惠民演出在该镇举行。阳新 郑潮平 摄影报道

  9月19日,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9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禹新荣,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省文资委专职副主任刘尤碧,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刘进能,省广播电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毛良才发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始终关注百姓文化生活,扎根优秀湖湘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沃土,通过全面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推动文化旅游部门转职能、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让百姓收获文化建设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自信心。

  从“底子薄弱”到“繁荣兴盛”,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文化生活圈基本形成

  1949年,全省只有1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全省文化事业费从1980年的0.2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1.32亿元,增长125倍。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0个、文化馆145个、文化站2395个,大多数市、县都建起了文体艺术中心,91.5%的村(社区)建起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当前,以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特点的现代公共文旅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文化惠民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的文化生活圈基本形成。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场馆、流动文化服务、24小时图书馆、智慧文旅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新的文化现象,老百姓享有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

  70年来,全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从1家发展到110家,另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持证机构350家。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农村广播村村响等系列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基本解决了全省人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2013年到2018年,全省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从93.25%提高到99.02%,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从97.4%提高到99.64%。目前,全省初步建成了日常广播与应急广播相联动的村村响服务网络。预计到2020年底,全省将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

  从“夯实基础”到“攀登高峰”,“现象级”文艺精品迭出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省开始着手地方戏振兴,花鼓戏《打铜锣》《补锅》唱响大江南北。2014年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我省舞台艺术迈上新高峰,书法艺术步入全国先进行列。新创大型剧目150多台,《月亮粑粑》《英·雄》等多个作品入选国家精品剧目,《桃花烟雨》获得曹禺剧本奖,一批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展演展览。开创性地举办了6届湖南艺术节及湖南戏曲春晚、全国花鼓戏展演、全国草书展等系列重大艺术活动,每年惠民演出超过1万场,打造精品旅游演艺项目近30个。文艺院团深入改革,艺术表演团体从1949年的53个增加到510个。《边城》《马陵道》《老表轶事》3个剧目获得中国文华大奖,14人获得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

  广播电视作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内容原创,打造了系列“现象级”精品佳作。《县委大院》《绝对忠诚》《湖南好人》《初心璀璨》《为了人民》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部曲”,对准时代风口,主动、精准设置议题,成功探索出新闻大片的创新宣传路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创下中国电视“长青栏目”神话,音乐竞技节目《歌手》、大型国防教育节目《真正男子汉》、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等广受好评。“新春走基层”直播品牌,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九至大年正月初三期间,选取一个偏远贫困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大型新闻直播,在关注当地过年风俗人情的同时,全面深入推介当地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形成“直播哪里火哪里”的势头。

  目前,我省共有电视剧制作(甲种)机构6家,2015年起全省电视剧生产总量进入全国8强,2018年全省电视剧生产总量首次进入全国5强。《毛泽东》《长沙保卫战》等一大批优秀电视剧受到观众和业界好评。2019年,《共产党人刘少奇》《那座城这家人》获第15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我省是唯一有2部电视剧获奖的省份。

  从“一张白纸”到“支柱产业”,广电、出版、演艺湘军成名片

  20世纪80年代末,湖南文化产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壮大,通过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显示,湖南文化产业综合指数排名连续两年稳居第7,影响力排名第6。全省文化产业保持多年高速增长,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4%,达4709.74亿元。

  “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成为湖南的靓丽名片。湖南广电在“亚洲品牌500强”中,居亚洲广播电视品牌第2。湖南出版位列全球出版企业50强第6位。浏阳花炮产值世界第1,出口约占全国总量的65%。2019年,中南传媒、芒果超媒、电广传媒入选第十一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张家界魅力文旅进入“30强”提名企业,位居全国前列。

  文化改革走在前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在全国率先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以湖南广电、湖南出版为龙头,推进省管国有文化资源整合重组。其中,湖南广电“三军会师”后,2018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13%。

  文化园区和文化贸易来势喜人。目前,我省共有59家文化产业园区。文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18年,全省文化产品进出口额达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24.92亿美元,同比增长10.7%,总量创历史新高。

  旅游全面进入快速提质发展新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省旅游业开始发展。2018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7.53亿人次,比1988年增长了120倍;实现旅游总收入8355.73亿元;实现旅游业增加值2230.75亿元,占GDP的6.1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81%。20世纪70年代,我省只有3家旅行社,现在已发展到907家、注册导游2.79万人。

  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红线”

  伴随着新中国70年成长历程,根植深厚的文明底蕴,精神文明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以雷锋为代表的道德楷模感动并激励着一代代三湘儿女崇德向善,“忠诚、担当、求是、图强”为核心内涵的“湖南精神”诠释和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湘大地的生动实践。目前,全省有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常德市、岳阳市、韶山市6个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中西部省份前列。近年来,我省成功创建了212个全国文明单位、164个全国文明村镇。

  典型引领,公民道德建设行稳致远。从2007年袁隆平、文花枝、杨怀保被评为第1届全国道德模范,到2019年,全省共产生全国道德模范16人(组)。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段江华、余元君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袁隆平等11人次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497人(组)获评“中国好人”。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300余所,覆盖150多万农村孩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引领作用更加彰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主动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结合到文明创建各层面。打造“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全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到2万多个,注册志愿者突破1000万人。“我们的节日”群众性纪念活动注入时代内涵,创新案例《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湖南省“我们的节日·清明”群众性纪念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入选中组部选编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

  问题导向,创新引领,服务民生有实效。在全省持续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行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聚焦农村社会问题移风易俗,倡导邻里友善互助新风尚,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现象,帮助人民脱贫致富。(记者 龙文泱 孟姣燕 通讯员 周东平 杨洲 向开伟)

  ◎答记者问

  以文化强省

  用文化惠民

  ——文化建设部门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9月19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第9场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我省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和具体举措?

  答: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系列重要论述的指示要求,努力推动文化强省、全域旅游基地、文化创意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目前,全省各级文旅机构改革基本到位,在业务工作方面,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重点从资源开发、产业建设、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对外推广交流等方面融合。

  一是规划引领。着手研究制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筹备召开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会,启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积极做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是项目带动。以“两工程、五体系”(艺术创作精品工程、文旅人才培养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旅服务体系、现代文旅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现代文旅产业创新体系、现代文旅市场管理体系、现代文旅传播推广体系)为主抓手,推动湖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今年重点抓十大文旅融合区域、十大文旅融合活动、十大文旅融合项目。

  三是品牌塑造。主打“锦绣潇湘”品牌,强化品牌的整体包装、系统策划和集中推介,集中力量多渠道展示湖南新形象。今年,有“锦绣潇湘”走进“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交流、湖南国际文化旅游节、湖南文旅地标推选等重大文旅活动。

  四是为民惠民。面向贫困地区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加强推进各级各类文化旅游公共设施建管用一体化。

  问:请介绍这些年湖南的文化体制改革情况。

  答:我省文化改革发展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末,我省做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全面完成了阶段性改革任务,出台了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释放文化产业创新活力。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率先启动期,以打响“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品牌为标志。湖南出版通过转企、改制、上市,走在全国前列。湖南广电以试点经视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打造了国内传媒第一股“电广传媒”,打造了一系列现象级的广电节目。

  第二阶段是全面推进期,以全面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标志。2006年6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由局部试点到全面展开。全省85家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128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65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7家高校和地方出版社、5家重点新闻网站完成体制改革。整合全省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实现全省一张网。

  第三阶段是深化改革期,这一阶段主要是释放文化市场活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成立省文资委,省政府授权其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管省管国有文化企业,被中宣部列为全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省份。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创新体系”概念,推动广电、出版新一轮改革,打造旗舰型文化企业。今年,全省有3家文化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问:湖南开展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有哪些特点和成效?

  答:近年来,我省将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强力打造“雷锋家乡学雷锋”品牌。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印发《湖南省志愿服务条例》《湖南省志愿服务组织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等,加强对全省志愿服务工作的总体规划和部署。

  二是打造特色品牌。依托“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总品牌,打造了“三关爱”“认领微心愿,争当圆梦人”“邻里守望”“关爱山川河流”等系列品牌活动。

  三是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我省建立了15个雷锋精神教育基地、1507个社区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10418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岗,目前全省注册志愿者突破1000万人。

  四是树立了一大批典型。党的十八大以来,7名全国学雷锋标兵、13名优秀志愿者、13个优秀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12个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等受到中央部委表彰。

  问:我省已初步建成覆盖全省农村的村村响广播,下一步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广播的作用?

  答:我们将按照“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要求,让“村村响”设施管用、内容有用、群众爱听。

  一是补短板,加快推进农村广播全覆盖,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央、省、市、县4级信息共享、分级负责、反应快捷、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

  二是强弱项,推动省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启动向上对接国家应急广播平台,向下对接各市县应急广播平台,横向对接省应急管理厅、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的省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应急管理支撑,为基层提供时事政策和贴近地方需要的资讯、生活、文化信息。

  三是提质量,完善农村广播“建、管、用”长效机制。加强“村村响”的日常维护、保障、管理与监督考核,切实解决后期投入、人员及经费等难点问题,推进我省基层应急广播高质量发展。

  ◎数说

  全省文化事业费从1980年的0.2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1.32亿元,增长125倍。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0个、文化馆145个、文化站2395个。

  全省文化产业保持多年高速增长,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4709.74亿元,同比增长7.4%。

  2018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7.53亿人次,比1988年增长了120倍;实现旅游总收入8355.73亿元;实现旅游业增加值2230.75亿元,占GDP的6.1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81%。(记者 孟姣燕 龙文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