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央网省网 > 省网新闻

衡阳:千年古城新华章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9-09-06 00:00 字号:【
视力保护色:
浏览量:

  ▲8月3日,即将建成通车的衡阳市二环东路东洲湘江大桥。成俊峰 摄

  ▲衡阳市城区。

  ▲衡阳市石鼓书院。通讯员 摄

  5月11日,衡阳市体育中心,排舞爱好者活力开跳。罗盟 摄

  8月20日,衡阳市铁一中学新校园 。 曹正平 摄

  3月31日,衡阳首届国际马拉松赛在衡阳市珠晖区鸣枪开跑,1.5万名选手从该市体育中心涌入赛道。 成俊峰 摄

  ▲2018年10月1日,蓝天白云下的衡阳市城区,湘江穿城而过,两岸楼宇林立。罗盟 摄

  70年峥嵘岁月,70载春华秋实。

  历史文化名城衡阳,人文厚重,弦歌不绝。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衡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8年,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76亿元,比1952年增长971.3倍,平均每天创造的财富是1952年一年总量的2.7倍。

  徜徉在衡州大地,满眼是青翠的山、清澈的水、金黄的田野,到处是火热的生产生活场景。衡阳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与斗志,紧跟祖国脚步,追赶时代大潮,不断谱写千年古城新华章。

  1. 从“一穷二白”到产业兴旺

  新中国成立之初,衡阳百业待兴,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现象明显,工业部门单一、产品产量低下,服务业聊胜于无、发展近乎停滞。

  衡阳上下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经过10余年努力,跻身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上世纪60至70年代,衡阳市工业总产值一度占全省28%,还有众多“第一”“最大”“领先”在衡阳诞生,构成一张张靓丽的“衡阳名片”。

  “当年我们厂生产的自行车畅销省内外,衡阳街上很多人骑着‘双雁’牌,我心里特别自豪。”回忆起当年衡阳工业的辉煌,原衡阳自行车厂老职工王昌华如数家珍:衡阳冶金厂、水口山矿务局等一批知名企业,衡阳手表、回雁峰酒等大批产品,曾享誉省内外。

  东方风来,大潮奔涌。在改革开放的战鼓声中,衡阳步入加快发展新时期。但作为老工业基地,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阵痛。

  “阵痛”之后是新生。面对新的困难与挑战,衡阳市力推国企改革,相继开出“优化结构”“挂大靠强”等良方,“衡啤”挂上“燕京”标牌,“衡变”靠上新疆特变电工,“古汉制药”攀上清华紫光,一大批国有中小企业实现浴火重生,衡阳工业重振雄风。

  近年来,衡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实施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抢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机遇,努力打造有色金属、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8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打下良好基础。去年底,衡阳市“营造良好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的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前不久奠基的凌帕新能源项目,一年可满足30万辆纯电动汽车配套需求。深圳横岗150余家企业有意向回迁衡阳,打造衡阳(国际)眼镜小镇。广州200余家以油茶为原料的化妆品和保健品企业也有意向来衡阳发展。新引进投资23亿元的大将军陶瓷项目,将构建陶瓷全产业链。新中源集团“退城入园”转型升级,投资50亿元打造华中珠宝全产业集聚区。香港建滔集团新增投资170亿元……

  产业项目建设好戏连台,既凸显了衡阳的实力,也为城市发展积聚磅礴后劲。这两年,衡阳市平均每月都有投资超10亿元的单体项目开工。今年上半年,衡阳市新引进“三类500强”项目14个,签订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6个;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3%,增速居全省第一。

  2. 从满目疮痍到“大城衡阳”

  9月5日,衡阳市合江套湘江隧道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繁忙。该隧道是衡阳首条过江隧道,预计9月初可达到通车条件。建成后将极大缓解城区东西方向交通压力,把石鼓区和珠晖区连为一体,进一步推进城市整体发展。

  70年前,历经衡阳保卫战等多次战役后,衡阳城区满目疮痍,人口仅7.23万人,面积仅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破旧落后。全市境内只有288公里砂石路,路上“猪坐轿子人走路”的场景,饱含着无奈和辛酸。

  如今,便捷的交通网络,不仅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跑道”,更拉近了衡阳与世界的距离。

  从粤港澳大湾区沿京广线北上,途经的第一个大城市就是衡阳,1.5小时交通圈覆盖周边350公里范围。一条湘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8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更有南岳机场助力雁城腾飞……

  2017年初,国务院明确衡阳在湘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去年,衡阳市又入列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并被中央列为大城市。

  秀美山水、宜居宜游,也是“大城衡阳”城市品质日益提升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衡阳市新建南湖公园、平湖公园等10余个公园,实施城市公共绿地美化彩化工程,刷新城市“颜值”,并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华侨城、梦东方等大型文旅综合体稳步推进,东洲岛重建开园,石鼓书院提质改造,为城市再添一张张新名片。

  大批重点城建和文旅项目逐步建成,推动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今年初,百度地图联合同济大学推出的《2019年Q1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衡阳越来越受欢迎,其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达1.986,列全国城市第37位。

  3. 从“民生凋敝”到“幸福满满”

  衡阳地处战略要冲,历史上战火频仍,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教育科技水平低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居民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许多民众甚至没有解决温饱。

  70年过去,这座千年古城重新焕发生机。今年,衡阳市入选“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名单,引发市民“晒幸福”热潮。

  “一个小时就办好了,真正实现‘只跑一次’。”8月20日,在衡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民唐大军领到不动产权证后,忍不住在朋友圈发文“点赞”。

  这是衡阳市民的“幸福”点滴,也是该市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成果的真实写照。该市以企业发展“堵点”、群众办事“难点”为导向,将460件“高频”事项集中至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推动进驻事项办理承诺时限整体提速82.4%。

  为破解入学难和化解大班额,近年来,衡阳市新建衡州小学、都司街华耀小学、柘里渡小学、衡阳市新九中等,改扩建祝融小学、蒸水小学、衡阳市铁一中学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

  医疗卫生事业也持续改善提质。至去年底,衡阳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4834个,三甲医院达7家,执业医师和护士共3.5万人,城区“15分钟就医圈”与农村“20分钟就医圈”基本建成,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并强力辐射湘南地区。

  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衡阳扶贫成效也“亮点”频现。至去年底,衡阳共有7.92万户26.87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7.1%降至0.99%,脱贫攻坚工作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全面推进“三大攻坚战”、棚户区改造和“厕所革命”、打造“三清三建”升级版、加快“空心房”整治,让衡阳百姓幸福感不断提升。

  “腹有诗书气自华”。千年历史底蕴与人文涵养,也为衡阳城市“气质”不断加分。

  去年,衡阳再次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日前,衡阳已成功拿到国家卫生城市“入场券”。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新的伟大征程,衡阳正上下一心,重整行装再出发,以蓬勃之势朝着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的目标奋力前进。(记者 李茁 徐德荣 见习记者 唐曦 通讯员 王卫全 李英姿)

  再接再厉迈向新征程

  群策群力建功新时代

  中共衡阳市委书记 郑建新

  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邓群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衡阳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砥砺奋进,努力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衡州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踏上新的伟大征程,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张蓝图干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最强执行力推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奋力谱写衡阳新时代发展的壮丽篇章。

  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我们将始终突出实体经济振兴。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脊梁。衡阳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我们将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计划和工业原地倍增计划,强化产业链招商、抱团化入驻、母亲式服务,举全市之力兴重大产业、抓重点项目、建重要园区,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胸怀和担当,一以贯之将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服装纺织、新材料、精细化工、轨道交通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彰显实力,当好经济繁荣的领头雁。

  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我们将始终突出改革创新深化。衡阳作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沿海”,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引领时代潮流的精神动力。我们将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园区城区管理体制、国企国资、人才发展、行政效能等领域勇探索、出成果、当样板。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确保国家创新型城市不创则已、创则必成,奋力推动综合创新水平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比照发达地区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高质量引进来、走出去,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我们将始终突出城市建管并重。“面子”是城市的风貌,“里子”是城市的良心。我们将坚持科学规划、精美建设、精致管理城市,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叫响“衡阳群众”品牌,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做到硬设施和软实力同步提升,市民素质与城市品质同频匹配。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建成、管好三江六岸生态绿地,全面完成城区棚户区改造,动态推进社区“三清三建”提质升级,不断提升城市的颜值、气质与内涵。传承城市文脉、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旅产业,丰实抗战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

  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我们将始终突出民生福祉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赶考心态、下足绣花功夫,全力以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综合治理体系,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各项民生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丰富、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我们将始终突出全面从严治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焕发出勃勃生机,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抓好党的各项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坚决整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态势,全面营造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和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我们将牢记领跑跨越的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贡献更多的衡阳力量。

  ◎我与共和国共成长

  坚守,只为初心

  衡东县荣桓镇萧家新屋村 肖光衡

  我是一名来自罗荣桓元帅故里的“赤脚医生”。今年,我有两件很开心的事。第一件是在今年5月,我跨过人生70岁大坎,成为名副其实的古稀老人,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第二件是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我与新中国同龄,这让我感到特别开心。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有幸参加了衡东县第一期赤脚医生培训班,经过近一年培训,我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1969年一天晚上,我一家人正在熟睡,村民董某的叫声把我惊醒。他70岁老母亲不小心从楼梯上滚下来,脸皮被木楼梯撕开了好大一块,鲜血直流。我没有半点迟疑,立即赶往董家。到了董家,我小心翼翼检查患者伤情,如不赶快处理,恐怕伤口感染。于是,我头次动手做“大手术”,按照培训班教的一步步做:清创,缝合,消炎……最终将伤者治好了。

  这次治疗成功,给了我极大信心。患者及其家人视我如亲人,让我很感动。在我看来,只要把病人治好了,大家健健康康、高高兴兴,就是最大的安慰。

  从此以后,村民们见了我就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这也是我乐此不疲的工作动力和精神支柱。

  几十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扶危济困的医疗战线,恪尽职守,用最便宜的药,帮助大家治好病痛。2007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们这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我所在的新屋村卫生室成为当地首批合作医疗定点村卫生室之一。随着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加大,我也当起了“公务员”,每年有上万元工资。农民朋友看病也更便宜了,近100种医保药品实现零差价,70%以上的费用能报销,真正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儿孙们经常劝我,这么大年纪了,该退休安享晚年了。只要能动,我怎么坐得住啊。村卫生室有我一生的事业,有我牵挂的乡亲,还有越来越多的90岁、100岁的老人等着我去上门诊治。

  守护乡亲们的健康、祛除他们的病痛,就是我的奋斗目标。只要能动,我一直坚守在农村医疗事业第一线,为乡亲们服好务。(见习记者 唐曦 整理)

  ◎名片

  “世界铅都”绿色蝶变

  ——水口山五矿金铜项目

  五矿铜业(湖南)有限公司金铜项目,是中国五矿重组湖南有色后在湘投资的第一个大项目,也是省重大项目。该项目落户于“世界铅都”常宁市水口山,总投资达30亿元,于2016年5月投产,年营业收入达70亿元、利税3亿元以上。

  该项目打造全国目前唯一的铜铅锌冶炼综合回收基地,以集团公司海外铜资源为依托,综合处理水口山公司自产的含砷金硫精矿和湖南有色冶炼含铜渣料。采用独有的SKS技术提高铜金矿利用率,实现铜回收率达98.5%和污染零排放。

  该项目建设与运营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项目环保投资就达3.19亿元。当前,该项目已成为有色冶炼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推动“世界铅都”绿色蝶变,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双赢。

  打造国际一流文旅新城

  ——华侨城来雁新城

  湖南华侨城来雁新城项目位于衡阳市城区西北部合江套老工业区,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三江汇流处,水陆空交通便捷通畅,且坐拥石鼓书院、来雁塔等优质文化资源,湖湘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该项目占地约13平方公里,滚动投资约500亿元,于去年11月正式动工,计划8年全面建成,力争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商贸、康养等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文旅新城。

  实施华侨城文旅综合项目,是衡阳市促成政府投融资公司市场化转型的一次重要探索,引入华侨城重组控股来雁新城公司,创新开启“央地重组”模式,化解债务80余亿元。该项目是衡阳正着力打造的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湘江经济带文旅创新核心节点和湘南地区城市崛起战略支点之一。

  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衡阳油茶

  中国油茶看湖南,湖南油茶看衡阳。

  衡阳油茶种植已历2300余年,素有“湘南油海”和“全国油茶之乡”的美誉。据统计,至去年底,衡阳市油茶林面积已达392.7万亩,年产茶油5.38万吨,产值达到62.9亿元,3项指标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近10年来,衡阳油茶产业再次进入发展快车道,在基地建设、科技支撑、产品创新、产业链延伸、产业扶贫等方面都创造了可复制的“衡阳经验”。 目前,衡阳市已基本形成“耒阳-常宁-祁东”“衡东-衡山”“衡阳-衡南”3大油茶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去年,衡阳市提出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强市”目标,全面加大衡阳油茶品牌塑造与综合竞争力提升,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兴农富民支柱产业。

  城市的主人翁、文明的志愿者、平安的守护人

  ——“衡阳群众”品牌

  今年来,衡阳市按照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开展“衡阳群众”品牌创建活动,进一步激发群众共建共享、群防群治的内生动力,让“衡阳群众”成为城市的主人翁、文明的志愿者、平安的守护人。

  创建“衡阳群众”品牌,既是衡阳市建设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有力抓手,又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当前,衡阳市实名登记在册的“衡阳群众”志愿者已达70余万人。该市依靠群众实时监督各地的不文明社会现象和社会治安动态,着力将各类风险和问题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随着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不断提升,群众助力社会和谐稳定成效逐步凸显,一幅“和谐画卷”在雁城衡阳徐徐展开。 (见习记者 王梅 聂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