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央网省网 > 省网新闻

70年 经济腾飞 民生巨变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9-09-03 00:00 字号:【
视力保护色:
浏览量:

  2018年8月31日,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梅溪湖国际新城,高楼林立,绿水环绕。(资料图片)记者 郭立亮 摄

   制图/李雅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内陆封闭到创新开放、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的历史性跨越。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湖南之路,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了湖南力量。

  1. 从一穷二白到全国第八,经济实力实现历史跨越

  历经70年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革开放,湖南经济逐步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国第八的历史性跨越。

  工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1949年,电力装机1.53万千瓦,年发电量0.23亿千瓦时;2018年,全省总装机4543万千瓦,年发电量1443亿千瓦时。农村地区彻底告别用不上电的时代。随着五强溪水库、江垭水库、涔天河水库、洞庭湖治理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实施,全省防灾减灾和水资源保障能力稳步提高。2018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316.4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196.48万公顷。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近2000公里,覆盖63个县市区。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一体化步入新阶段,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2018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43.4%。2018年,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大湘西地区扶贫发展成效显著。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7.9%提高到2018年的56.02%。

  发展质效明显改善。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50年的2.1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842.98亿元,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1998年的3.1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726.95亿元,年均增长37%。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从1950年的0.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87万亿元,增长了12.175万倍。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生产总值在199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跨上万亿元台阶,2012年突破2万亿元,2016年突破3万亿元。到2018年达3.64万亿元,跃居全国第八位,是1978年的30.3倍,年均增长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86元增加到2018年的5.29万元,年均增速6.7%。

  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根本变革。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湖南将“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上升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全省开放型经济奔涌向前,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形成。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土地“三权”改革等一批影响深远的改革,充分激发了农业生产积极性、释放了人口红利。稳步推进国企布局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整合,国有企业加快做大做强,资产总额突破2万亿元。通过实施一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非公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2018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3%,比1978年提高5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达1.5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4%。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湖南在全国率先启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全面推行“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执行年活动,省市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精简,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

  创新活力迸发。涌现出了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磁浮技术、“海牛号”深海钻机等一批世界先进科技成果,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享誉全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由1996年的0.31%,提高到2018年的1.94%。2018年,全省专利申请量94503项、授权量48957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2%。

  开放浪潮奔涌。201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465.30亿美元,是1951年的5170倍,年均增速13.5%;国际经贸“朋友圈”拓展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8.94亿美元,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72家,全省经核准的境外投资企业4381家,开放平台数量居中部第一。

  3. 从农业大省到智造大省,经济结构完成重大转变

  70年砥砺奋进,湖南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迈向新型工业化和智造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迈进。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实施3个“百千万”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全省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加快建设。近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年均增长20%。2018年,稻谷、生猪、水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8%。

  工业发展势头喜人。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湖南先后启动实施“135”工程、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产业项目建设年”等一批重大活动,湖南形成了门类齐全、实力较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崛起了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和医药、移动互联网等11个千亿产业。201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1.19万亿元,是1952年的1885倍;工程机械产业链营业收入位居全国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首位。

  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享誉全球;张家界、凤凰等旅游胜地闻名于世。201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1.89万亿元,是1952年的311倍。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首次突破5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1%。

  如今,全省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67.3∶12.3∶20.4,调整为2018年的8.5∶39.7∶51.8。

  4. 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水平巨大改善

  70年来,湖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1949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4元。到201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699元和14092元,带动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温饱型、追求质量型和发展型转变。截至2018年底,湖南民用汽车拥有量达786.2万辆,是1978年的160倍;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3%和29.2%,比1978年下降30.1和40.7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湖南人均预期寿命达74.7岁,比1949年增加了39.7岁。党的十八大以来,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建成,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2018年,每万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70.24张;普通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达132.68万人,是1949年的510倍。

  交通出行更加便捷。1994年,全省第一条高速公路长永公路建成。2015年,全国第一条中低速磁浮轨道线运行。到2018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6725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729.6公里,开通航线360条,内河航道里程达11968公里,拥有生产用港口泊位1107个。

  通信网络惠及全省。如今,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635.3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增加到6302.89万户;14个市州城区实现光纤宽带网全覆盖,4G网络实现城镇区域100%连续覆盖。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以“一江一湖四水”为重点,统筹推进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实施湘江保护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31.2%,提高到2018年的59.82%。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4458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83万,累计减贫4375万。从2016年起,启动实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迁69.4万人,目前已完成搬迁计划的96%左右,所有住房基本建成。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湖南坚定前行。

  【答记者问】

  湖南经济发展可圈可点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有何亮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何成效?9月2日召开的首场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发改委主任胡伟林、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小月、省发改委副主任周震虹回答记者提问。

  问:70年来,湖南先后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这些规划对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答:“一五”计划到“四五”计划,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重在“强基”。我省全面兴起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布局建设了江南机器厂、湘潭电机厂、株洲电厂、资江氮肥厂、省维尼纶厂等一大批大型工业项目,建成了韶山灌区、酒埠江、水府庙等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倍。

  “五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是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重在“扩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农业、工业、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各领域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全方位扩大了对外开放。从1978年到2012年的34年间,全省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

  “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是从党的十八大至今,重在“提质”。湖南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步伐,切实做好了开放文章;对接长江经济带,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持续推进洞庭湖和湘江治理,营造和谐美丽的生产生活环境;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强化区域协作。作出了湘江新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长株潭一体化、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五个100”、园区“135”工程等事关全省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

  目前,湖南已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计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实现全面现代化。

  问:我省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一是着力推动增长动能转换。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可控计算机、航空航天等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2018年,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36.3%和10.6%,“三新”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9%。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去除低效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近3年,我省主动压减粗钢产能50万吨、淘汰粗钢产能345万吨;关闭退出煤矿462处、化解产能3098万吨;整改退出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180家;推动洞庭湖区94家造纸企业制浆产能全部退出。

  二是着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201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创新创业园区发展“135”工程。截至2019年6月,全省126家创新创业园区建成标准厂房4800多万平方米,引进“双创”企业6500多家,解决就业58万多人,引进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项目1300多个,引进3类500强企业28个,完成投资2400多亿元。目前,我省正打造“135”工程升级版。

  三是着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201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以“五个100”为抓手在全省上下营造抓项目兴产业、发展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浓厚氛围。截至2019年7月,“五个100”累计完成投资近2000亿元,带动市县各级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近万亿元,相当于全省工业投资50%;其中约60%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20%多投资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完成研发投入1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全省研发投入增量的60%;引进科技创新人才100多人。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请介绍湖南易地扶贫搬迁的进展和成就。

  答:“十三五”期间,湖南易地扶贫搬迁总人数为69.4万,涉及全省105个县(市区)。搬迁区域重点集中在革命老区、武陵山和罗霄山脉一带的高寒、地质灾害、石漠化等深度贫困地区。

  省委、省政府坚持高位谋划,举全省之力,高强度推进。3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93亿元,建成住房18.7万套、集中安置项目2764个,提前两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目前,总体搬迁入住率99.6%,旧房拆除率98.6%,总复垦面积3.4万亩,已脱贫17万户,占搬迁总户数的90.7%。(记者 邓晶琎 通讯员 龚杰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