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央网省网 > 省网新闻

【湘约非洲】太阳能光伏电池埃及诞生记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9-06-16 00:00 字号:【
视力保护色:
浏览量:

  太阳能光伏电池埃及诞生记

  5月27日,中国-埃及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在中国电科48所指导下,埃及第一块自行生产的高端太阳能光伏组件下线。通讯员 摄

  5月27日15时许,埃及索哈杰市尼罗河上的一个小岛,20多名中国人、埃及人站在一块太阳能光伏组件前合影,大家纷纷举起大拇指,相片定格住每个人脸上的喜悦与自豪。从埃及回国快半个月了,杨晓生仍会不时拿出手机,瞧一下这张“珍贵”的照片。

  “它的珍贵在于,这是埃及第一块自行生产的高端太阳能光伏组件,结束了埃及没有完整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的历史。”中国电科48所采购招标中心副主任杨晓生,同时也是中埃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项目的现场负责人。

  热情拥抱,汗水浇灌

  “拍照”“握手”——这是杨晓生对热情的埃及人的最初印象。

  刚到索哈杰,当地人不仅主动向中国电科48所的工作人员打招呼,还会在打完招呼后,热情地拉住他们,说“take a photo”(合张影吧)。每天早上,从住地往实验室的路上,埃方工作人员和一些熟识的当地人,看到中方工作人员,绝不只是一声简单的“Hi”,而是必须要认真地逐一握手。“那种热情是真诚的、自然而然的。”杨晓生说。

  索哈杰不是一个旅游城市,中国人并不多,但杨晓生和同事走在路上,经常有当地人对他们说“你好”,甚至连小孩都会说。这是中方人员一个至今未解的“谜题”。

  热情淳朴的民风,一下拉近了项目双方人员的距离。

  2016年3月,中国电科48所与埃及科研技术院共同开启了中国-埃及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的建设。

  从项目选址、实地考察、方案研讨,到实验室净化改造、设备采购定制,再到原辅材料特种运输和生产线安装、调配,“大家付出了汗水与努力,共同克服了各种困难。”回顾2年多的时光,杨晓生感慨万分。

  当地习惯上午9点多上班、下午2点半下班。为确保建设进度和生产需要,在与中方人员沟通之后,埃方工作人员决定“中方不走,埃方不走”,将下班时间延迟至5点半。由于下午五六点钟,轮渡已停开,埃方特意安排了一艘小船,确保下班后大家仍能乘船回家。

  沙漠气候环境下,在建设期间,烧结炉、扩散炉等设备需要调试加热,实验室内中午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中方技术人员顶着高温安装、调试设备,“上班期间,每个人至少要喝掉2瓶1.5升的矿泉水。”

  实验室所在的地方风景如画,大家累并快乐着。“除了有点晒,每天上班路上如同逛野生动物园,心情愉快。”工程师任哲笑道,清晨步行10多分钟到码头,乘船上岛,再走20多分钟到实验室,一路上,天很蓝,水很清,鲜艳的野花肆意绽放,野鸭子、飞鸟的身影不时闪过,散养的牛、羊、马与大家擦身而过。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一次,任哲在山上看到一户民居安装了一块简单的太阳能储电板,户主对任哲说,“如果能有更多这样的太阳能就好了。”

  “我们正好就在做这个(太阳能电池)。”听了任哲的话,当地人很开心,说以后可以安装更多太阳能组件,解决山上居民的用电问题。

  埃及坐拥丰富的阳光资源和纯度较高的硅矿资源。中埃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项目,不仅要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在埃及建起高端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还要把中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埃及,为当地培训技术工人,实现技术本土化。“正如中国古话所说,‘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杨晓生说。

  从“鱼”到“渔”,得下功夫。

  由于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埃及是一张“白纸”,中方人员在培训时要做到详尽细致,除理论学习外,还有视频教学,再结合实际操作。1个多月里,中方技术人员白天忙于设备调试、上课教学,晚上回到住地,还要根据当天教学的情况,重新编辑、调整课件,设计试题,确保学生真正学进去。

  今年5月20日,由埃方人员完全独立操作,成功地将涵盖7大工序、涉及20多种专业设备的光伏电池生产线运转起来,生产出第一批高效光伏电池;27日,由60片同等效率电池片组成的太阳能光伏组件,成功下线,打破了欧美国家只售产品的技术封锁,实现埃及自行生产高端电池片“零的突破”。(记者 曹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