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43060000/2013-10569
  • 发布机构:平江县政府
  • 生成日期:2013-09-22 00:00:00.0
  • 公开日期:2013-09-22
  •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平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发改局 2013-09-22 00:00
| | | |

平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纲    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县发挥优势、超常追赶的机遇时期。按照中央、省、市有关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立足新的起点,把握发展走势,结合平江实际,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调动全县人民的积极性,推进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基础先行、工业主导、旅游活县、产业富民,打造实力平江,建设魅力家园”的发展思路,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
116亿元,年均增长18.1%,超额完成87亿元的预期目标;财政
总收入完成4.46亿元,年均增长15%,超额完成4.2亿元的计划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亿元,年均增长16.1%,超额完成18亿元的目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亿元,为预期计

 


划的2倍。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生猪、茶油、茶叶、南竹等为主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工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年均增长26.3%,其中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128亿元,年均增长42.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8.7:30.9:40.4调整为2010年的23.9:44.1:32,食品加工、机电轻工、矿产建材和生态旅游四大产业初具规模。

 

2、基础条件全面改善。交通方面,106国道和308省道平江段完成改造,钟虹公路建成通车,通平高速全面启动,改造通乡公路391.1公里、通村公路1895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80%的村通水泥路,交通瓶颈基本打破。电力方面,平江电网并入华中电网,新建一个220千伏和5个35千伏输变电站,完成自供区体改,全县实现户户通电和用电同网。水利方面,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30座,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3000多处,平整土地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平方公里。城建方面,县城框架快速扩张,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8.7平方公里扩展到13平方公里,人口由10.7万增加到15.5万;县城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气供应、县城沿江风光带等市政设施和公益性事业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按照“一城三镇五级”的规划格局,中心城镇和乡镇集镇建设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2%。

 

3、社会事业整体推进。民生改善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6486元增加到10803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2130元增加到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积极拓宽就业渠道,5年共完成就业培训6万余人次,新增就业人员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劳务输出稳定在20万人左右。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农村贫困人口由25.35万人减少到20.2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面建立,启动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廉租房和拆迁安置区建设力度加大,完成廉租房600套,建设安置小区9个。教育强县扎实推进,实现义务教育学杂费、课本费全免,学校基础设施和学校布局不断完善。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1项,省级科技项目21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以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群众精神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84%以上。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工矿企业达标排放,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严格控制林木采伐和耕坡地破坏,森林覆盖率提高3.5个百分点,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4、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制定政府工作规则,推行集体议事和决策听证、合法性审查机制,推进民主决策、公开决策和科学决策。坚持规划引领,启动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编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规划不断健全。应急预防体系不断健全,成功处置冰雪、洪涝等自然灾害及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极化解信访矛盾,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社会更加安全、公平、公正。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完成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启动商贸流通企业改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行政许可“两集中、两到位”,完成中介机构清理,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评审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规范国有土地出让、国有资产处置和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较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但对照“十一五”规划,还有二产业占比、城镇化率等指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还面临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主导产业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推动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社会维稳压力增大,政府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预计

 

“十一五”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7

 

116

 

18.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23
5年累计

 

226

 

(五年累计)

 

3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8

 

25

 

16.1

 

 

进出口总额(亿元)

 

0.25

 

0.7

 

22

 

★★

 

全县财政总收入(亿元)

 

4

 

4.46

 

15.0

 

★★

 

一、二、三产业结构

 

20.5:45.7:33.8

 

23.9:44.1:32

 

 

 

 

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

 

100

 

128

 

30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8

 

9

 

18

 

 

社会进步

 

城镇化率(%)

 

40以上

 

39.2

 

1.6个百分点

 

 

全县人口总量(万人)

 

103以下

 

106.4

 

 

 

★★★

 

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

 

6以内

 

7.66

 

 

 

★★★

 

高中阶段教育普级率(%)

 

90

 

86.4

 

 

 

 

民生改善

 

城镇登记失业率(%)

 

5以下

 

3.5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

 

90

 

98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

 

年均增长10以上

 

80

 

20

 

★★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053

 

10803

 

9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200

 

266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80

 

99.9

 

 

 

★★★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万人)

 

累计3.8万人

 

累计4万人

 

 

★★

 

环境优化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

 

1.2

 

1.19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60

 

40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0

 

30

 

 

 

★★★

 

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处理达标率(%)

 

95

 

80

 

 

 

★★★

 

化学需氧量COD每年下降(%)

 

10
(5年累计)

 

2.2
(累计10.6)

 

 

 

★★★

 

SO2排放量每年下降(%)

 

10
(5年累计)

 

2.2
(累计10.5)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0

 

30

 

 

 

 

全县森林覆盖率(%)

 

65

 

60.06

 

 

 

 

表中“★★★”为约束性指标9个;“★★”为预期性指标7个;“★”为导向性指标11个。

 

 

(二)“十二五”面临的宏观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甚至可能出现反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但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产业转移范围更广,总体上有助于促进调结构、转方式。从国内环境看,中央将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防通胀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把推进城镇化,改革收入分配方式和节能减排作为“十二五”时期推动发展的三个突破口。宏观经济政策既积极稳健,又审慎灵活,财政支出重点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倾斜,特别是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方面将出台重大政策,对粮食、油料、生猪调出大省的一般转移支付也将大幅增加,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仍然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鼓励信贷资金转向实体经济,重点支持在建、续建项目,控制新建项目,都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项目和政策支持。加上我国将全面进入高速公路和高铁时代,都将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省市形势看,湖南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强力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加上武广、沪昆高铁交汇长沙,省会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有利于我县对接长株潭汽车和工程机械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岳阳加快建设“五市一极”,周边县市经济发展明显加速,我县作为地域人口大县,务必加快发展,致力赶超。从我县自身条件看,一是区位交通优势逐步凸显。我县紧邻长株潭城市群,国省道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京珠高速从县境通过,通平高速正在建设,与长沙、岳阳的通达更加便捷。二是通讯、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我县工业化发展处于初步阶段,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全县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需求加大,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四是我县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特别是土地流转机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为承接产业转移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障。因此,“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冷静分析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实现跨越发展。

 

二、“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一)“十二五”总体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四化两型”和市委“五市一极”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坚持点、线、面、体的工作战略和生态立县、工业主导、城乡统筹、共享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对接长株潭,着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全面唱响“中国有个平江县”的主旋律。

 

(二)“十二五”发展战略

 

1、生态立县。良好的生态,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逐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着力加强人文生态、法制生态、经济生态等生态环境建设。要以科学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为重点,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加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严禁乱采滥挖、乱砍滥伐,不断巩固“两区”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倡导绿色消费,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同时,全力营造良好的金融、人文、法治、数字生态环境,努力形成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亲商安商的创业环境、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2、工业主导。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各类要素向工业园区集中,积极引导和推动食品加工、机电轻工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和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3、城乡统筹。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引导农村人口、劳动力适度向城镇转移,引导农业生产要素向大户集中,引导优势产业、资源和其它配置要素向工业园区集中。全面建立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实现城乡统筹互动、协调发展。

 

4、共享发展。把民生建设作为“十二五”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扶贫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的自身致富能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持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公共服务与公共投入均等化,努力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三)“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

 

综合把握我县现实基础、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和各方面条件,提出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5年达到21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达到475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达到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达到54亿元;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力争达到47.2%;固定资产投资保持27%以上的增长,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占GDP的比重达到25%;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0%,力争达到2亿美元;

 

——社会进步。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建设科教强县和文化大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公益性、群众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医疗卫生基础建设,每1000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2.9个,全面提升医疗技术、农村卫生、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建好群众性体育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环境优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工业“三废”和农村土地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处理率达到90%,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到 500万立方米,年采伐量控制在5万立方米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8%以内,汨罗江、昌江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三类标准,节能减排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每年降低2%。社会环境全面优化,政务服务高效便捷,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民生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覆盖率达到96%,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医保全覆盖;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6%,达到180亿元;5年新增城镇人口就业5万人,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预计

 

2015年预期

 

“十二五”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16

 

215

 

13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5.75

 

184
(累计604)

 

27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5

 

54

 

18

 

 

进出口总额(亿元)

 

0.7

 

1.7

 

20

 

★★

 

全县财政总收入(亿元)

 

4.46

 

10

 

15以上

 

★★

 

一、二、三产业结构

 

23.9:44.1:32

 

18:50:32

 

 

 

 

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

 

128

 

475

 

30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9

 

25

 

40

 

 

社会进步

 

城镇化率(%)

 

39.2

 

47.2

 

1.6个百分点

 

 

全县人口总量(万人)

 

106.4

 

108以内

 

 

★★★

 

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

 

7.66

 

6以内

 

 

★★★

 

高中教育普及率(%)

 

86.4

 

90

 

 

 

 

民生改善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4.5以内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

 

98

 

100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

 

80

 

180

 

16

 

★★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803

 

17398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666

 

4293

 

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9.9

 

100

 

 

 

★★★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

 

65

 

100

 

7

 

★★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万人)

 

累计4万人

 

累计5万人

 

 

★★

 

环境优化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

 

1.19

 

1.0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40

 

60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0

 

70

 

 

 

★★★

 

废水、废气排放处理达标率(%)

 

80

 

90

 

 

 

★★★

 

化学需氧量COD每年下降(%)

 

2.2
(累计10.6)

 

10
(5年累计)

 

2

 

★★★

 

SO2排放量每年下降(%)

 

2.2
(累计10.5)

 

10
(5年累计)

 

2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0

 

36

 

1.2

 

 

全县森林覆盖率(%)

 

60.06

 

63

 

 

 

表中“★★★”为约束性指标9个;“★★”为预期性指标8个;“★”为导向性指标11个。                                   

 


 

经过全县人民五年努力奋斗,全县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合理,主导产业发展扩张升级,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三、“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实现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要抓紧抓好以下发展重点。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

 

把握新型工业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导力量,围绕食品产业升级、机电轻工产业扩张和矿产建材产业集约发展的目标,明确打造长株潭汽车工业和工程机械零配件基地的定位,大力招商引资,壮大工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十二五”期内,力争实现“个十百”亿目标:即发展50个年产值过亿的企业、3个年产值过10亿的企业、2个年产值上100亿元的产业。

 

1、加快园区发展。明晰园区定位,按照平江工业园“一园三区”规划,把伍市工业区建成以福坤汽车产业园和军民融合产业园为龙头的工业新城,把寺前工业区建成集食品加工、食品机械、彩印包装于一体的食品产业园,把天岳工业区规划建成能耗低、污染小、投资回报率高的新兴产业园。加快园区基础建设,完成伍市工业区银行、物流、学校等功能配套建设,力争园区承载范围达到8平方公里;建好寺前工业区的排污管道,完善园区路网;启动并加快天岳工业区建设,完成4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动态储备土地1000亩,探索公司化运作的园区建设管理新模式。鼓励条件成熟的乡镇适度开发特色工业小区。

 

2、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加工产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提升企业规模、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开发休闲食品、生态食品和旅游食品,发展彩印包装、物流配送、原材料加工等配套产业,力争到2015年,食品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做大机电轻工业,福坤汽车产业园力争引进一批汽车和工程机械零配件生产企业,军民融合产业园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引进一批关联企业;天一科技加快技术创新,扩大稠油泵、油气混输泵、高低压开关等名优产品的市场份额,真正形成拳头,到2015年,机电轻工年产值突破100亿元。稳定发展矿产建材业,加快黄金矿点整合,全面禁止长石非法开采、加工;推动建材产业向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发挥规模效益,提高市场占有率。

 

3、加大招商力度。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和对接长株潭的产业配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包装一批项目,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招商考核,深入推进产业招商、小分队招商、乡友招商、以商招商,积极开展敲门招商、驻点招商,探索节会招商的有效途径;盘活改制企业资产招商,积极争取央企和省属企业来平投资,着力引进一批上市公司、大型民营企业和关联企业。

 

4、鼓励创新发展。设立奖扶基金,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争创品牌。推进研学产一体化,争取一批国家、省级研发技术中心基地落户;引进一批长株潭的星期天工程师、退休工程师,争创一批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加强社会环境和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鼓励全民创业,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在外乡友、大学生回乡创业。加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引进新的金融、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等机构。完善财政公存款与贷款比例挂钩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支持食品加工、机电轻工、黄金开采等领域的企业上市。

 

(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稳定发展粮、畜、茶、药四个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油茶和南竹两个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两个新兴产业”的现代农业规划,围绕加工企业建设原材料基地,围绕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稳定。

 

加快农业基地建设。通过领导办点示范、财政奖扶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加快耕地林地流转,加快农业基地改造和新建,创建一批现代农业示范片。按照油茶产业布局规划,新造标准油茶林20万亩,低改油茶15万亩;推行油茶标准化生产,推广良种良法。以林区乡镇和林场为重点区域,开发一批南竹基地,南竹林达到36万亩以上。巩固良种茶基地,发展高山有机茶。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恢复和稳定粮食种植。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引导特色水果、蔬菜规模种植,积极培育一批食品原材料基地。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按照“壮大一批、改造一批、发展一批、引进一批”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加农户、企业联基地的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农户有效对接,帮助农民以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产品加工、流通;重点围绕油茶、南竹、茶叶、豆制品等精深加工,培养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支持油茶、南竹、茶叶、药材等加工企业争创名优品牌。

 

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争取水稻等科研基地落户。大力推广农机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建设完善粮油物流、农资配送、农产品购销等网络。引导发展农村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力争每个农业主导产业都有专业合作社发挥领头作用。建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县、乡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强对菜园子、菜篮子、菜摊子的全过程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土地管理,健全土地管理责任制,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切实保护耕地。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健全支农资金整合机制,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防灾减灾、气象预测预报等体系建设,确保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项目建设,有效扩大投资

 

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组织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

 

1、抓好“十二五”项目库建设。项目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支撑。抓好项目前期工作,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把握好长株潭产业配套趋势和承接方向,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动态,找准自身项目优势和特色,加强与省、市“十二五”项目规划的对接,做好项目的包装、论证和开发工作。加强项目库建设,根据上级政策和项目分类要求,加强研究、积极挖掘、搜集整理、分门类别搞好上下衔接。初步确定进入我县“十二五”项目库的项目500个,进入市“十二五”重点项目283个,总投资923亿元,其中基础产业项目148个,基础设施项目68个,民生保障和生态环保建设项目67个,为我县“十二五”产业发展、基础完善、民生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2、抓好产业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是财源建设的有效保障。在产业项目发展上,一是根据我县资源优势,确定一批特色项目;二是根据我县产业发展现状,改造提升一批产业项目;三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挖掘并申报一批产业项目;四是承接长株潭产业辐射,配套一批产业项目;五是根据我县产业和资源条件招商一批产业项目。通过产业项目的大建设,夯实我县产业发展的基础。

 

3、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投资的主要载体,按照适度超前、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友好、高效可靠的要求,着力构建基础支撑体系。

 

交通方面:争取投资65亿元、总里程65公里的长沙至平江城际轨道和投资100亿、过境里程90公里的岳吉铁路立项,力争其中一条启动建设;确保投资53亿元、73公里的通平高速建成通车,投资95亿元、135公里的平益高速动工修建;完成S207和S306改造,力争S207延伸至虹桥、S306延伸至龙门;抓好幕阜山至天岳关、福寿山至连云山旅游公路建设;改造县城至虹桥、向家至长沙开慧、安定至福寿山镇公路,硬化农村公路1000公里。到“十二五”期末,平江将实现一纵一横两条高速贯通、铁路和高速公路互通互补的交通网络,以县城为中心的二级公路形成环线,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加强主干公路绿化和配套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 水利方面:抢抓政策机遇,加大争项争资和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全面改善农村水利条件。争取汨罗江重要堤防治理项目进入国家计划,完成县城主要堤防建设,力争启动重点城镇、重要堤防治理。全面实施汨罗江综合治理,启动昌江流域治理,实施7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小II型以上水库全部完成除险加固。启动小农水项目建设,抓好5个农综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和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平整和开发土地5万亩。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成东部供水枢纽主体工程,加快乡镇集镇水厂建设,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制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能源方面:积极引进天然气能源,节约使用汽油、柴油等石化类能源,着力改造现有水电设施,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能源。争取幕阜山风力发电和福寿山抽水蓄能电站立项建设;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积极推广太阳能路灯、节煤灶、节柴灶等节能产品及设施。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实现同网同价;新建南江、安定2个110千伏输变电站,改造提升县城220千伏和长寿、伍市2个110千伏输变电站。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生态、秀美、舒适的新家园,把平江打造成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最佳居所和天然氧吧。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7%。

 

1、加快城乡规划编制。强化以规划指导建设的理念,完成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县城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完成县城90平方公里控制范围的村庄规划和居民点规划编制;完善城区交通、市场、人防工程、地下管网、教育设施布局、山水保护等专项规划;加快乡镇总体规划、集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提高规划水平,逐步建立健全规划招标制度、公示和听证制度,加快规划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城区地下管线数据库。强化规划执行,完善规委会决策机制,严格实行规划行政许可集中统一的工作流程。加强规划法律法规宣传,让群众参与规划、监督规划;加大规划巡查、执法和问责力度,分解落实拆违控建责任,做到违法建设巡查不留死角、拆除不留尾巴、处罚不留隐患;实行堵疏结合,启动危旧房收购,规范拆迁安置。

 

2、加快县城创建步伐。围绕“山水、宜居、旅游城市”的定位,努力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和国家文明卫生县城。拓展县城框架,加快通平高速连接线、富康大道、首家坪路、甲山大道、新育才路、天岳大道改造延伸和城区断头路建设,到2015年,力争县城建成区达到25平方公里。完善城市配套,建好天岳广场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全面推进城区环卫、人行道、公交站等配套建设,加快旧城改造。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做好汩罗江和沿江两岸风光带“一江两带”文章,打造好怀甫风景区、鲁肃山公园、新烈士陵园三处“城市森林”,实施一批拆围透绿、屋顶增绿工程。大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健全城市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城区道路分级管理、城市公交规范管理等机制,规范健全城区道路挖掘和渣土管理制度,实行统一审批、统一修复;推行小区物业管理。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完善土地管理机制,坚持有计划、有节奏供地;全面推行公交、广告经营权有偿出让,生活垃圾和污水有偿处理等机制;加强与开发银行、农发行及其他商业银行合作,扩大城建融资。

 

3、推进中心城镇和集镇建设。按照以县城为中心,长寿、南江、伍市为次中心的“一城三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农民向集镇转移。伍市镇突出西部工业新城定位,长寿镇和南江镇突出区域性商贸中心定位,抓紧规划,加快建设;其他乡镇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产业支撑有力、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特色集镇。引导城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城镇经营与管理,切实解决集镇沿主干公路简单发展的问题,争创一批省市文明卫生城镇。 4、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力争促进城乡互补互动、一体化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大力推进“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加大农村面源污染连片治理力度,全面推行垃圾“户集、村收”,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70%。强化村庄规划编制和执行,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的同时,将旧宅基地纳入土地整理范围,确保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稳妥推进行政村撤并,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全面落实村民自治、村务公开,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大力倡导文明新风。

 

(五)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产业

 

坚持绿色引领、低碳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游为主打的旅游产业。

 

1、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狠抓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整治,减少水体污染,保护大气环境,严禁滥采乱伐,保护自然森林环境。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注重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抓好农村垃圾治理,新建县城、长寿、南江3个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能力扩大到日处理4万吨,乡镇集镇逐步推行污水集中处理;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行健康养殖。加强自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省地质公园重要水源地及生态脆弱地区等的严格保护和生态修复;把平伍公路、106国道、通平高速公路建成生态优美走廊,加大汨罗江沿线治理和保护力度,把汨罗江建成秀美风光带。加强风景林、生态公益林、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建设,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对矿产开发的整治,积极探索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努力建设“生态平江、绿色平江”。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3%。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按照打造旅游强县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县资源、区位优势,走“品牌拉动、景区带动、整体联动”的发展道路,打造“养生福地、运动天堂”的旅游整体形象。以区域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区域旅游精品体系建设、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塑造为抓手,加强与市内及周边知名旅游景区的协作,开辟旅游精品线路,以平江起义纪念馆、杜甫墓祠、福寿山、幕阜山、连云山、汨罗江、盘石洲、沱龙峡、纯溪小镇、石牛寨、石浆温泉等景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形成“一心一带三区”的旅游开发格局(一心:县城旅游中心城市区;一带:沿汨罗江文化景观带;三区:南部运动休闲区、北部山地度假区、西部乡村旅游区),全力打造养生度假、运动休闲、自驾车旅游和红色旅游为核心的四大平江旅游品牌。搞好旅游宣传促销,扩大平江旅游影响。将平江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最佳生态型休闲度假目的地、长株潭和武汉城市群的旅游度假最佳去处。加大旅游景区、景点的水、电、公路、通讯、市场、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产业体系。丰富餐饮业发展,提高平江土菜餐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提升旅游住宿业,引领建设1—2家旅游五星级宾馆和2家四星级宾馆;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业,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网络与周边主要旅游景区(点)的连接;建设好平江旅游购物一条街和重要景区景点的购物中心;做强旅行社行业,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发展旅游文化娱乐业,策划建设一批人文景观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游客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打造网上旅游服务平台。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把旅游业打造成富民的主导产业和现代综合性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到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0亿元,成为县域支柱产业。

 

(六)积极扩大消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用好用活各类刺激消费的补贴政策,培育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形成积极的居民消费预期。

 

1、培育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落实国家政策,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规范消费市场秩序,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物价调控;合理调整城区专业市场布局,大力推进专业市场整合提升,完善商贸生态结构和网点布局。营造更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和壮大地方银行和信用社,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和吸引境外金融保险机构和外资金融保险企业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和保险业务,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建立促进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和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各类有条件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充分依托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好天岳、伍市2个大型物流园区,建设长寿、南江2个省际边界物流中心。

 

3、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全面提升餐饮、住宿、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特别要发展服务旅游的假日酒店、星级酒店,加快发展养老、生活保健、休闲娱乐、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扩大教育、卫生等服务领域社会化服务。稳定发展房地产,着力构建市场供应与政府保障性供应相协调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七)抓好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中心城镇、主要公路干线、旅游景区景点信息的全覆盖。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支撑多种网络资源和终端形式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推进社会信息化。强化政府网站公共服务功能,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和部门办公应用系统,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行政许可在线办理。加强人口、法人、自然资源、空间地理等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推动部门间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推进教育科研、医药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以及社区信息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和服务支撑体系。加强网络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3、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优势骨干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鼓励企业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生产和管理水平,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增强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对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镇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士兵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对特困群体失业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积极落实国家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搭建农民创业增收新平台。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主体,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突出解决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镇失业人员、城镇无业居民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提高就业人员参保率,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制度。积极发展以养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加强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管理站等公共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社会福利体系。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切实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关心老年人生活。

 

3、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教育强县,深化素质教育,加强城区义务教育设施建设,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成人教育,抓好党校培训学习教育。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完善凡进必考、凡用必聘机制,着力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我县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完善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公开平等的良好氛围。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大力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支持文艺创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素养。加强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增加公共文化体育供给,推动免费开放。合理布局公共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等体系,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大职业病、地方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力度,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优化人口计生服务,推行优生优育,加大出生缺陷干预,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稳定低生育水平,引导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提高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隐患整治,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人防体系建设。

 

(九)加强管理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

 

1、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商贸流通企业和部门企业改制,完善未改制企业的目标责任体系和业绩考核,健全各类国有资源管理和监督体制。完善土地管理机制,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切实保护耕地。积极适应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推进预算制度改革,深化政府收入分类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预算支出的约束性。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的预算评审、招投标投资变更、工程质量等系列监管机制,确保资金高效、安全使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银企合作和金融生态建设,规范各类投融资平台。

 

2、构建有利于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决策管理,健全决策听证、合性审查、专家咨询等机制,坚持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公开制度和集体决议制度,推行民主、公开、科学决策。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简行政管理人员,推行社会事务中介管理,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按照阳光、高效、廉洁的要求,做好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和推进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殡葬管理等系列改革,探索村级财务管理、公共资源特许经营权等方面的新模式。

 

3、全面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乡镇职能转变,加强乡镇统筹管理基层事务的能力建设,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资料和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明晰农村宅基地、耕地、林地、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生产资料产权,加快组建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稳步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十)提升全民文明素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不懈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力推进诚信平江建设。加大青少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提高广大群众自觉抵制邪教、封建迷信和资本主义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推动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人际关系。深入开展以社区、行业、“窗口”单位和村镇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基层民主生活制度,促进民主社会建设。县政府工作自觉接受县级人大及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群众和舆论监督。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执行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工作。坚持以依法行政为重点,深入推进法治平江建设。健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环境和装备设施条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抓好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十一)加强规划保障

 

本《纲要》提出的四大发展预期目标、四大战略、28项发展指标、十大任务,集中体现了全县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意愿,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要突出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和专项规划的细化功能,构建以总体规划为核心,与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相互协调、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成立平江县“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十二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县直各部门和乡镇以上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本地区年度工作计划,以规划为指导,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民生保障,加大项目策划、开发、储备和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项目不断生成、滚动发展、有序推进的长效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发挥信贷、投资、价格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引导各种经济资源向重大规划项目配置,确保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

 

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向县人大报告,并向县政协通报。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健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制度、规划调整制度。规划实施期间,规划实施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修订或废止时,由县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目    录

 

一、“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1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

 

2、基础建设全面加强···· 3

 

3、社会事业整体推进···· 4

 

4、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5

 

(二)“十二五”面临的宏观环境··· 7

 

——从国际环境看···· 7

 

——从国内环境看···· 7

 

——从省市形势看···· 7

 

——从自身条件看···· 7

 

二、“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8

 

(一)“十二五”总体发展思路··· 8

 

(二)“十二五”发展战略··· 8

 

1、生态立县···· 8

 

2、工业主导···· 9

 

3、城乡统筹···· 9

 

4、共享发展···· 9

 

(三)“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 10

 

——经济发展···· 10

 

——社会进步···· 10

 

——环境优化···· 11

 

——民生改善···· 13

 

三、“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13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 13

 

1、加快园区发展···· 14

 

2、加大招商力度···· 14

 

3、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15

 

4、鼓励创新发展···· 14

 

(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 15

 

——加快农业基地建设···· 16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16

 

——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16

 

(三)加强项目建设,有效扩大投资··· 17

 

1、抓好“十二五”项目库建设···· 17

 

2、抓好产业项目发展···· 18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8

 

——交通···· 18

 

——水利···· 19

 

——能源···· 19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 19

 

1、加快城乡规划编制···· 19

 

2、加快县城创建步伐···· 20

 

3、推进中心城镇和集镇建设···· 21

 

4、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21

 

(五)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产业··· 22

 

1、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22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22

 

(六)积极扩大消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4

 

1、培育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 24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4

 

3、大力发展现代生活性服务业···· 24

 

(七)抓好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25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5

 

2、推进社会信息化···· 25

 

3、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 25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5

 

1、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25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6

 

3、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26

 

(九)加强管理创新,促进和谐稳定··· 27

 

1、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7

 

2、构建有利于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 28

 

3、全面深化农村综合中配套改革···· 28

 

(十)提升全民文明素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29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9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29

 

(十一)加强规划保障···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