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要求
6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为湖南发展“把脉定向”,提出“三个着力”重要指示要求。
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围绕“三个着力”,带领全省人民奋力开拓、勇于创新,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新活力,让城乡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幸福新生活,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逐年上升
9月6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在北京发布“2022中国企业500强”。湖南博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博长控股”)再次入榜,排第360位。这是博长控股第16次进入“202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
很难想象,这是一家曾经负债达130亿元、濒临破产的企业。
“只有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博长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代富说。
面对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博长控股在存量上做文章,开发系列高性能、高质量的绿色低碳环保产品,同时补足紧固件产业短板,实现高性能紧固件产品进口替代。2021年,博长控股销售钢材119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21.6亿元。
博长控股的成功,是湖南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
2016年,全国两会甫一结束,省委、省政府科学研判,立足湖南经济结构重化工业占比高、发展不足和不优并存的实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这些资源光环,在历史上曾支撑湖南经济的发展,却在新时期暴露出废渣、废矿、废水、废气等“后遗症”。
落后产能,当退则退。清水塘、竹埠港、水口山等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钢铁、煤炭、造纸产业的落后产能大规模淘汰,“僵尸企业”批量出清……到“十三五”末,湖南不安全的、落后的、环保不达标的产能基本出清。
培育新动能,当进则进。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湖南重点培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及传感器等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不断延伸。
“在国家组织的各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中,湖南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逐年上升,位居同类省份前列。”8月18日下午,在湖南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周海兵介绍。
交出厚实“民生答卷”,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短短几年,常宁大山里的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换了4块黑板。
从用两根树枝扎在泥巴地里撑起来的木板“黑板”,到水泥“黑板”,再到废纸、木屑压成的简易“黑板”,现在,全校换成了“液晶屏”黑板。
“黑板迭代升级,学校也大变样了!”副校长盘玖仁介绍,为了瑶乡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政府下了大力气。教师待遇稳步提升,学校翻新了教学楼、建好了食堂与教师宿舍,10月底校门也将焕然一新。
民心所系,民生所重。2021年,经济总量4.6万亿元的湖南,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稳定在70%以上,并压减盘活省直部门资金78亿元用于社会民生事业。
财政蛋糕,“切”出最大的一块给民生,助力湖南交出厚实的“民生答卷”。
凤凰县竹山村村民吴国文从来没想过,自己所在的小山村能在几年内蝶变成“网红”村。为给游客展现农耕文化,他养的老黄牛竟成了“演员”,年薪4000元。
湖南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省68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9月6日,长沙县开出首家“社区就业服务超市”,卖的不是盐糖酱醋,而是岗位信息、招聘会信息、技能培训等“免费商品”。500余家企业在“超市”常驻,提供有效岗位8000余个。
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0.4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1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06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7.7%、73.8%和60.6%。
部分常用药品和医用耗材降价明显,更多药品进入医保报销范围;县县通高速已成现实,市市通高铁不再是梦想;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通组公路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湖南城乡百姓安居乐业、同奔小康,共享发展成果。
愈是困难时刻,愈显民生情怀。
今年,我省遭遇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水文和气象干旱。面对旱情,全省下派干部工作组深入抗旱一线指导、帮助群众抗旱,市县两级累计出动抗旱劳力416.1万人次,尽最大努力减轻旱情影响。
重塑农业面貌,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9月中旬,长沙市望城区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晚稻颗粒饱满,禾苗压弯了腰;上百亩农场,不见农人奔忙,只见农机在作业。
“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遥控,耕种200多亩水稻,只需2至3人。”合作社理事长肖定自豪地介绍,2021年4月,全国首个双季稻种植“无人农场”在此投运,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让“农机下田、专家种地、农民致富”的愿景成为现实。
“智慧种田”,不仅可节约灌溉用水、肥料和农药投入,还将今年农场早稻产量提升至每亩平均450公斤,比去年增产约12%。
近年来,湖南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精细农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鱼米之乡”的力量:2021年,湖南粮食产量3074.4万吨,比上年增加59.2万吨,增长2.0%,创6年来新高。
发展精细农业,湖南农产品是否优质,从香港消费者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根据长沙海关发布的数据,从1997年至今,湖南累计供港活猪450余万头。近几年,湖南活猪价格在香港市场位居前列,活猪品质越来越“上档次”。供港蔬菜销售额,从2012年307万元,猛增至2021年58.19亿元。
湖南农产品量多质优,出湘渠道愈发通畅。
冷链物流、专业市场建设,让“深居闺中”的炎陵黄桃、靖州杨梅、新晃黄牛肉等,搭上电商“快车”,走进大型商超,成为全国人民餐桌上的美味。
农业现代化,还离不开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及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
近3年来,湖南累计支持“百企”培育项目企业312家,支持标杆龙头企业45家。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达到1.99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
“两茶两油两菜”6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湘赣红”“湘南脐橙”等5个片区公用品牌,“三湘四水五彩茶”等区域品牌……湖南农产品品牌溢价能力和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湖南不断重塑农业面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黄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