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末,暑热初消,湖湘各处劳动场景更加火热。
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里,73岁的艾爱国仍活跃在科研生产一线;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车间,电焊“花木兰”易冉正对深熔焊工艺优化创新发起攻关;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仍然忙得不可开交……
这些劳模和工匠,是湖南数百万技能人才的榜样,也是他们的缩影。让工人们从干一行到专一行、再到精一行,近10年来,我省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企业积极参与、各级工会与行业协会协同发力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格局,助“工”成“匠”。
明确“路线”
健全技能人才培育体系
前不久,省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发布一组数据:
过去5年,省发改委争取19.1亿元,支持建成公共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75个;
省财政厅筹集28.6亿元,支持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60余万人次;
省总工会投入3500万元,培训农民工57.8万人次;
省税务部门累计为8.57万户企业落实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81.37亿元……
在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支持下,一支庞大的知识型、创新型“技能湘军”加快形成。
“截至2021年底,我省技能人才总量达53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2.5万人;建成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何俊峰表示,随着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健全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的“路径”日益明确。
2018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建设技工大省的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湖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19—2021年)》等文件,从体制机制上推动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今年6月,我省又发布《关于明确湖南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的通知(试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
搭建“赛道”
淬炼出一批湖湘工匠
2021年10月,22岁的缪志豪从全国砌筑项目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脱颖而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他认为,“不断竞技,是提升技术的最好方法。”
引导和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打造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一直是全省各级工会的使命。近年来,省内各级工会将劳动竞赛作为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客观上实现了助“工”变“匠”,淬炼出一批湖湘工匠。
长沙市总工会连续3年在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上展开劳动竞赛、连续4年开展“十行状元、百优工匠”竞赛、不断扩展“星城杯”职业技能竞赛覆盖范围,累计培育出“全国技术能手”17人、省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107人。
湘潭市则构建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全链条”式的职业技能发展模式,在全市企业、技工(职业)院校举办的各类职业、职工技能大赛,为年轻工匠们创造“出圈”机会,让“当个好工人”蔚然成风。
“近3年,全省累计举办技能大赛150余场,参赛职工470余万人次,4万多名职工通过竞赛提升技能等级。”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层次、全方位的“赛道”,令一线产业工人有了展示风采、成长成才、创新创造的空间,职业荣誉感和对技艺的追求不断提升。
拓宽“舞台”
激发技能人才活力与更大作为
在湖南吉利汽车公司,41岁的主任工程师雷胜银被称为“关键先生”。他在20多年的工作中练就一手装配绝活,为公司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因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9月,在湘潭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他和其他两位劳模一起当选为省党代表。
“当工人的自豪感更强了。”雷胜银觉得,近年来,湖南产业工人的地位明显提高。
“产业工人队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高低,是决定这支队伍能不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会全力推动企业建立与职工技术等级、服务水平、业绩贡献挂钩的薪酬体系;配合企业创建符合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技能评定标准,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
2017年12月,湖南省委办公厅印发《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将“高技能产业工人”作为全省重点支持和培育的五大类人才队伍之一,纳入全省人才工作大局。
2021年,首届“大国工匠·湖湘论坛”举办,“湖湘工匠”年度人物受到高规格奖励,各行各业掀起以“技能论英雄”的高潮。
“争做高技能人才的氛围和重用高技能人才的机制前所未有。”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彭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