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十年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之一
7月30日,中国作家协会百余名作家走进花垣县十八洞村,见证村民的幸福生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用手机记录下了村民载歌载舞的场景。
十八洞村曾是深度贫困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苗寨的面貌,从这一天开始,迎来历史巨变。
精准扶贫的伟大方略也从这个小山村出发,走出武陵山区、走向大江南北,响彻神州大地,引发世界瞩目。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牢记嘱托,举全省之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51个贫困县如期摘帽,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82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三湘儿女谱写了摆脱贫困、逐梦小康的恢宏篇章。
眼下,在接续奋战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全省上下正在奋力描绘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新画卷。
风起十八洞、攻坚在湖南,举全省之力攻克千年贫困难题
“腰弯一点,把对面的风景拍进来。”7月29日,一群长沙游客来到十八洞村施成富家前坪,拍照、打卡。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里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探讨脱贫之路。这块小小的地坪,是中国精准扶贫的启航地、人类减贫史上的地标,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
“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时,我负责介绍村里的情况。”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十分激动。
“总书记来到村民家里,看谷仓、问收入、谈发展。”施金通说,村民听了总书记鼓励的话都笑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在每个人心中熊熊燃起。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施金通代表村民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他当场邀请总书记再到村里来看看。
精准扶贫,风起十八洞、攻坚在湖南。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攻克千年贫困难题。
从湘东到湘西,从湘南到湘北,历届省委书记、省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踏遍了贫困县的山山水水。
省市县乡村五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压实责任;明确省委是“总前委”、市委书记是“纵队司令”、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是“主攻队长”、村支部书记是“尖刀排长”,全力扛起脱贫攻坚重任。
各项战贫举措叠加推出,各方力量迅速汇合形成合力。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着重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扶贫投入连年递增,出台《市州、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压紧压实责任。
三湘大地焕发新颜。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短板一一补齐,脱贫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三湘儿女奏响了一曲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大地颂歌。
一诺千金、万众同心,“湖南经验”创造多个全国第一
“东江湾、东江情,湾湾流水到栗脚……”今年夏天傍晚,在资兴市栗脚村散步,随时都能听到村民在哼唱这首《东江湾湾栗脚村》。这是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后,根据村情、村貌自编的歌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一诺千金、万众同心。脱贫攻坚,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湖南创造性提出“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思路。2016年的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把会场搬到了湖南。
产业扶贫,资金是子弹。湖南在全国创新推出为贫困农户量身制定的“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财政全额贴息”扶贫小额信贷新模式。
2019年,全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现场会上,当时20多个省份的扶贫干部来湖南学习取经。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最有效的途径。湖南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互联网+易地扶贫搬迁”大数据平台,探索“楼上生活、楼下生产”“群众下山、产业上山”的就业模式。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湖南易地扶贫搬迁给予表扬激励。
纳凉、玩水……眼下,正是雪峰山旅游景区的旅游旺季,雪峰山旅游景区带动了逾1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雪峰山旅游扶贫”模式被列入2019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中,“湖南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多个“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在全国率先推出“财银保”,撬动扶贫产业贷款,覆盖51个贫困县;建立全国首个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被人社部向全国推介。
在中国脱贫攻坚光荣榜上,湖南名字同样星光闪耀。十八洞村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江永县、宜章县、湖南卫视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花垣县、江华瑶族自治县获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乘势而上、接续奋战,乡村振兴景色新
“果脯、腊肉,闻着香吃起来更香。”7月28日,凤凰县菖蒲塘村党委书记周祖辉在抖音直播间里,卖力地帮村民推销土特产。今年,菖蒲塘村人均年收入预计可超2.6万元。
如画村庄,走完了脱贫摘帽的艰辛历程;阔步向前,乡村振兴,景色日新。
湖南传承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去年5月7日,省、市、县三级新选派的乡村振兴工作队、手握“接力棒”,进村到岗,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坚决守住返贫致贫底线。
湖南结合实际,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相继在财政衔接补助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管理、驻村帮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创建省级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推行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在接续奋战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湖南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大农村改厕力度,乡村越来越美,乡村民宿、旅游等产业兴起,老百姓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广。
突出富民、利民原则。近两年,湖南大力推进“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万企兴万村”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秀美屋场、五美庭院,并在韶山至井冈山铁路沿线,以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重点,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点,建设湘赣边美丽走廊。
今年6月,湖南专门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灾情影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十条举措》,从精准监测帮扶、突出稳岗就业、深入产业帮扶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全力防范化解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伟大事业继往开来,新的征途任重道远。在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后,三湘儿女正以苦干实干精神,昂首阔步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肖坤林)
■青年观察
从跳“农门”到做“新农人”
凤凰县菖蒲塘村党委书记、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周祖辉
以前,我特别向往城市,想尽法子往城里钻;因为小时候穷怕了,深知地里刨食不容易。
因为地处偏僻,小时候家里非常穷,经常用南瓜充饥,南瓜成了我胃里最顽固的记忆。因此,我从学校出来后,就跟随南下打工大军来到了广东,希望借此跳出“农门”。
那时,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了。慢慢地,随着国家的发展,农村的变化越来越大。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在农村只要勤劳肯干,收入比在城里工作也差不了多少。
于是,我决定放弃城里的工作,回乡当农民。当时,家人和亲戚朋友都反对,说我是疯子,放着城里好好的“皮鞋”不穿,回到农村来穿“套靴”。
刚回到村里的时候,心里也是迷茫,不知道干什么,也不知道能不能赚到钱。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考察,叮嘱大家“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总书记的话让我茅塞顿开。
随后,我硬着头皮,顶着压力,创办了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菖蒲塘村的水果产业优势,进行水果深加工。
2014年,村里来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带我们去外面学经验、闯市场,农技人员也主动上门送技术,各项惠农补贴缓解了资金压力,让我信心大增。
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带动上千人增收致富,我也因此荣获了“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当农民,他们思路开阔,借助高科技的力量,成了新时代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