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点名批评”,让湘潭朝打造“最美黄金水道”迈进一大步。
2021年4月,中央对湖南展开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移交了5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湘潭港口码头环境污染问题赫然在列。
2022年6月,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报,将湘潭港口码头整改作为全省“十大正面典型案例”予以表彰和推广。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点名批评,促使我们下定决心突破湘江岸线生态环境治理难点。”7月5日,湘潭市副市长杨晓军透露,在港口码头环境污染整改销号基础上,该市具备了条件全面启动港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黄金水道有“丑点”
“湘潭一直致力于打造‘最美黄金水道’,沿江港口码头曾是整治难点。”杨晓军说。
湘江北去,流经湘潭一段呈“U”字形弯曲,水深流缓最利泊舟,为天然良港。 历史上,湘潭一直是水运昌盛的江南名镇,从马家河到易家湾42公里河道,久负“黄金水道”之盛名。
从2013年起,湘潭连续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治理湘江,全面开展农业污染治理、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完成“堵源头”“治调并举”两大阶段性任务,逐渐实现“江水清、两岸美”景象。
然而,沿江开设的铁牛埠、易俗河、河西中心等三个港区,拥有8座码头,企业长期粗放作业、露天堆放货物,“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已成常态,尤其是露天堆放散货的淋溶水直排湘江,造成严重污染。
作为港口码头行业主管部门,湘潭市交通运输局多次发现港口码头存在废水处理设施老旧、设施运行不正常等问题,曾向相关港口码头主体下达整改通知。
“我国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港口码头生态环境整治标准,大家都抱有一点‘侥幸’心理、一点‘畏难’心理,没有进一步采取有效手段,将相关问题整改到位。”湘潭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谢志宇说。
一港一策,探索“清单式”治污
7月4日凌晨,“广通6328”货船抵达湘潭易俗河港区码头,6000吨铁矿石要卸货。当夜,湘潭下起一场大雨,铁矿石被浇成赭红的“泥水”。
码头运营企业雍和物流有限公司使用25吨大型固定式起重机,通过抓斗将铁矿石直接从货船“抓进”封闭运输皮带、输送到散货堆场密闭钢架大棚。7月5日上午10时,6000吨铁矿石完成卸货,整个码头和周边江水不见污痕。
散货露天堆存污染、载船与趸船间间隙导致物料撒漏造成污染、雨污分流不完善使污水溢流直排湘江……这些都曾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的易俗河港区码头问题。
“码头新建了两个近300米的全密闭廊道来转运货物,搭建了4万平方米的防尘防淋钢架大棚来存储货物,雨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了4倍。”雍和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政府部门严格督促下,企业投入了9000万元新建和完善环保设施,这是企业十年的利润。
易俗河港区码头并非特例。“知耻而后勇。”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贺丰炎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移交问题的第二天,湘潭市就迅速启动“港口码头整治专项行动”,组织相关专家联合编制了《湘潭市港口码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设施要求》,从7个方面23项内容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
针对全市8家港口码头现实情况,市政府形成“一港一策”,由省交通运输厅、省生态环境厅指派专家组成技术团队,“一对一”进行现场整改技术指导。
全面清淤清污、迅速新改扩建环保设施设备、加强现有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升级改造雨污分流工程、制订生态环保和防洪应急预案……一年来,全市8家港口码头企业共投入提质改造资金6000余万元,全面提升了港口码头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港产城融合开启发展新篇章
“力争到2025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新增10个以上3000吨级泊位。”前不久,《湘潭市港口资源整合和港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规划根据“双碳”要求,促进港口集约转型和临港产业升级。
“乘这次整改之机,码头实现货物不露天、不落地,雨污流入城市污水管网,管理优化,作业安全性高、货物质量有保障,更多企业愿意来装卸货物了。”河西中心港区华源港口负责人曹喜迎发现,整改后,码头生意更兴旺。
“全市港口规划将与水利、生态、绿心等规划相衔接,实现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杨晓军介绍,湘潭计划打造临港产业园,重点引进交易量大、对水运价格优势敏感的产业,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新能源、精品钢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企业落户落地。(记者 彭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