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
2014年1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支持长株潭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同意长沙、株洲、湘潭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湖南创新发展打造了强大引擎。
【追寻】
全球最长臂架泵车、“海牛号”深海海底多用途钻机系统、“鲲龙500”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车、6U卫星模型……这些展品让前来参观的市民大呼“开了眼界”。许多中小学生更是对这些“神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了想当发明家的愿望。
这个有魔力的展,就是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果展,位于长沙中电软件园总部大楼,盘点了自创区6年来的部分重大创新成果。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2014年底启航。参与了自创区申报创建的湖南省科技事务中心副主任李剑文至今印象深刻: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长沙、株洲和湘潭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意味着,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精心部署建设的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地处中部的湖南,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经济总量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为何能争得第6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字招牌?
其实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谋划在国家高新区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南主动对接国家战略,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战略抉择——创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当时,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以占全省七分之一的面积、三分之一的人口,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研机构和创业创新平台、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70%的科技成果,实现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创造了国内瞩目的“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
“‘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出现,说明湖南具备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坚实基础。”在李剑文看来,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是为湖南装上创新“超级引擎”,不仅破解当下的发展瓶颈,也为未来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01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自创区建设。6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示范创建指明了方向。
李剑文介绍,自创区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区一极”(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战略定位,将“三谷”(长沙“麓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作为重要目标和载体来打造。
6年来,自创区在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资源环境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突破了一批国外垄断的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一批领跑世界的国之重器,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和前沿技术100多项,包括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中低速磁浮、城际动车组、101米臂架泵车、硬岩盾构机、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国科微固态硬盘、景嘉微GPU等。园区发展提质升级,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高新区的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持续上升。长沙工程机械、株洲动力产业总产值均突破2000亿,湘潭装备制造业突破1000亿。
“成就的背后,是不断强化的机制创新。”李剑文介绍,6年来,我省完成了涉及高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长株潭自创区、科学技术奖励等内容的4部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制定,创新创业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加强。出台相关文件26项,有力促进创新政策互联互通。建立了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推进与在湘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出台省级科研经费管理“二十条”,为创新提供“粮草”。在科技计划管理、研发奖补、人才评价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走过6年发展,自创区创新成效令人振奋: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创建之初的1000多家,增长了6倍多;技工贸收入由6000多亿元,增加到了2.25万亿元。自创区核心区研发投入强度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
“作为湖南创新发展的超级引擎,自创区正释放出越来越强大的辐射带动牵引作用。”李剑文介绍,自创区还将积极对接“十四五”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大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谋划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为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提升赋能。
【感言】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了全省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强大引擎。落实“三高四新”战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自创区更应勇担重任,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湖南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记者 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