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机到零部件配套,从矿山开采、风电吊装到基础建设、灾害防治等,汇聚在2021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的1450多家参展企业、近万件展品,涵盖工程机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如何推动产业间的联动、融通、共赢,共同建设开放、包容、安全的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新生态?在5月20日举行的2021长沙国际工程机械产业链发展大会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知名企业、金融机构的代表共同支招。
市场火爆之下,产业转型升级更显迫切
“规模大、人气旺,参展效果比预想的要好!”不管是再次相聚长沙的“老朋友”,还是首次参会的“新朋友”,对正在举行的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纷纷竖起大拇指。
展会盛况印证当前工程机械行业的火爆。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介绍,在基建需求以及存量设备更新需求带动下,今年工程机械行业表现出良好的产销态势。一季度,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12种主要产品销售全部增长,平均增长86.5%。
“今年开局良好,但应该看到机械工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转型升级的道路任重道远。”陈斌认为,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尽快实现机械工业自立自强。
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国每年约60万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有10万亿元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几乎是机械行业的产品,市场规模巨大。如何把握市场机遇?陈斌认为,加强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用户部门的产业链协作,提高产业链与创新链、价值链的紧密融合,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真正形成畅通的国内大循环。
“先导式创新模式,是当下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主要途径。”从自身发展经验出发,山河智能装备集团董事长何清华认为,持续创新、苦练内功,给企业带来了差异化的发展先机。
从产业链发展来看,一方面,主机厂发挥核心作用,带动配套企业的系统性完善与升级,比如采用主机企业参股的形式与政府合力引进关键零部件供应商落地;另一方面,配套企业要保持较高的市场敏感度,主动开发性能品质更优、性价比更好的配套件,在帮助主机厂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认为,工程机械装备智能化体现在生产制造、产品应用、产品服务三个方面。新一代工程机械装备要具备感知、处理、决策、执行等模块,像自主作业机器人一样独立地活动和处理问题;成为人类友好的工作助手,通过“多机协作”“人机合作”,将人的优势与工程机械装备的优势深度结合。
“从中长期看,我国工程机械还有提升空间。”招商银行总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杨荣成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以及目前处于国际化布局前期,未来有望步入全球供应阶段。
湖南向打造世界一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目标前进
不久前发布的“2021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中,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4家企业上榜,4家湖南上榜企业总销售额超过国内其余7家上榜企业总和。
“工程机械之都”正在崛起。“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存在‘集而不群’ ‘主机强配套弱’等问题。”长沙市工程机械协会常务副会长吴京生透露,2019年长沙本地配套率不足18%、湖南省内配套率不足30%。
着力推进主配协同,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链由市领导担任“链长”,抓链条招商、抓集群培育、抓问题解决;四大主机企业轮流担任“轮值会长”,初步形成集群200多家会员单位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的抱团发展态势。2020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随着中联智慧产业城、三一智联重卡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长沙、岳阳、娄底、常德等地加快建设工程机械配套园区;5G、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行业广泛应用,产业正向电动化、绿色化、智能化大步迈进,目前我省工程机械省内配套率逐步提升到32.2%。
湖南省工信厅总工程师黄学工表示,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牢牢把握打造世界一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我省力争在主配协同水平提升、配套企业竞争力增强、智能制造能力提升、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生态完善等方面实现突破。比如本地配套率力争达到50%左右,形成“一核”(长沙)、“三极”(常德、湘潭和娄底)、“多点”(郴州、衡阳等)支撑的发展格局。
争取到2025年,将湖南建设成为“不仅产销规模进入世界前列,而且初步具备世界工程机械科技创新发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合作交流目的地特征”的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记者 曹娴 通讯员 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