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社会新闻

75年前的今天,平江解放了!

来源:今日平江 2024-07-18 15:16
| | | |

  75年前的今天,平江解放了!县委党史研究室撰写的《不容忘却的南下功勋——纪念平江县解放建政75周年》带大家回顾这段历史。

  不容忘却的南下功勋——纪念平江县解放建政75周年

  1949年7月18日平江解放,迄今75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平江先后三次建立我党政权。第一次是1928年7月22日平江起义以后第三天,建立了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因抗日战争爆发,平江革命力量转入全国抗日战场;第二次是1945年3月,王震、王首道南下支队在平江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因南下支队于4月撤离随队撤走;第三次是1949年7月,南下工作团在平江建立新的县委、县政府,从此,革命几十年的平江迎来了朝阳曙光,开启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崭新篇章。

  平江解放大业,离不开南下工作团一支队三中队作出的杰出贡献。

  受命南下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着手考虑全面建设新中国的一切准备。

  1948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决议》,1949年2月,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部署从老解放区抽调一批干部支援新解放区。

  中共中央华北局指示晋中区党委,抽调大批干部组成成建制的南下区党委。

  晋中区党委决定:所辖三个地委各组建一个南下地委,每个地委配齐六个南下县委,每个县委配齐六个南下区委班子。

  根据晋中区党委要求,山西忻县县委组建了17人组成的南下县委班子,由齐寿良任县委书记,然后从忻县各区抽调干部76人,配备通讯员129名,其中女同志10余名,年龄最大的36岁,最小的15岁。

  忻县抽调人员编成南下工作团一大队三中队。齐寿良任中队政委、张世乙任中队长。南下三中队按部队要求行军,严守三项纪律八项注意,所有人员一律不带家属。

  1949年3月15日,南下三中队告别父老乡亲和战友,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18日,晋中地委在盂县召开了南下干部誓师大会。尔后,南下工作团在石家庄进行了为期40天的整编和学习,传达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探讨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的方法和策略。

  5月,沿平汉铁路南下。在邯郸,南下三中队调走了部分同志,又从其他地方补充了部分人员。

  在整编的基础上,集中学习了接管城市的政策,并确定三中队接管平江。

  南下工作团乘火车经郑州、徐州、南京,然后乘船于6月23日抵达汉口,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负责人王首道、肖劲光、金明、周小舟等在汉口接见了南下到湖南工作的同志,湖南省委副书记金明做了关于开展新区工作任务的报告,第三中队明确了接管平江的准备工作。

  开展社会调查,通过找到平江老乡黄湘涛等人,了解平江的行政区划、乡土人情、土地面积、教育等情况。

  将平江划分为6个行政区,初步确定到区工作人员名单。

  翻印《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400份,作为“安民告示”。还请了几名熟悉平江情况的大学生作向导。

  7月14日,南下工作团(湖南部分)乘汽车离开武汉,兵分两路,第一路是东路,为平江、浏阳、醴陵三县干部,带队的是长沙地委副书记罗其南;另一路向临湘、岳阳、长沙进发。

  每到一县,即将该县干部留下。东路南下干部于7月16日抵达湖北通城,又经过一昼夜行军,17日早晨抵达平江县南江镇,这里是第五区区级机关所在地,区委书记兼区长张如恒、副区长史夫桂等留在这里,立即开展工作。在梅仙,又留下了四区区委书记周锁成、区长王效良、大队长宋全德等人。

  7月17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先遣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除了平江县警察署的武装,缴获所有机枪、步枪、子弹、手榴弹等军用物资。

  接管建政

  经过2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历时4个月,纵横7个省, 7月18日,南下工作团第三中队和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6军先遣部队胜利进驻平江,接管了平江县政权。

  52万平江人民笑逐颜开,扬眉吐气,燃放鞭炮。上万人聚集县城景福坪,欢庆平江解放。

  为了不惊扰平江人民,当晚,所有干部和战士睡在县城鲁班庙的地板上。

  当天抵达平江的南下三中队干部及工作人员共88人,年底及次年又来了58人,共146人。

  三中队抵达平江后,迅速安排了平江县委成员分工。

  县委书记齐寿良,副书记李同钢,组织部长郑先存保,宣传部长王斌,武装部长张世乙,秘书范志德,县委成员平均年龄30岁。

  南下工作团第三中队到达平江的第三天,即7月20日,在县城景福坪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平江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长沙专员公署。齐寿良兼任县长、梁书文任副县长(同年11月接任县长)、郭兆民任公安局长,三人在大会上发表讲话。

  他们在讲话中向群众说明,人民政府是广大人民的政府,是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会上宣读了《平江县人民政府布告》。

  解放前,平江县辖15个乡镇,解放后,按数目顺序划分为6个区,废除了保甲制度。

  第一区(城关)区委书记郑一夫、区长刘佩仁;第二区区委书记李满元、区长杨清兰;第三区区长赵天秀;第四区区委书记周成锁、区长王效良;第五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张如恒;第六区区委书记戎爱全、区长高俊。

  同时明确的县政府机构负责人有财政科长李翰泉、县建设科长曹志仁、县银行经理史富银、县妇联主任李萍等。

  人民政府成立后,四处张贴《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约法八章》,迅速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当时电厂遭到破坏,晚上县城一片漆黑。政府派员帮助修复设备,使电厂恢复发电。

  刚解放的那几天,商店关门停业,集市空空荡荡。政府便动员较大店铺的老板,用汽车带着他们去汉口参观。

  这些人见这座刚解放的大城市秩序井然、市场繁荣,大开了眼界。

  三天后返回时,有的老板还进了不少货物,回到家后打开铺门做生意,其他商店在他们的带动下逐渐恢复了营业。

  平江县政权刚刚建立,仅靠80余名南下干部忙不过来。平江县委从8月1日至9月29日举办了四期干部短训班,训练了230名学员,大部分到各区开展工作,少数充实县级机关。

  对参加过大革命运动的积极分子和红军家属、烈士子女,挑选一批骨干,经过考察,委以重任。这些人员茁壮成长,后来担任了各级党和政府的负责干部,有的成长为市厅级干部。

  到1950年,全县有干部393名,勤杂人员153名,缺额36名。南下干部与本土干部团结战斗,取长补短,为开创平江新的局面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党的建设上,1949年全县党员74名,全部为南下干部,设支部6个。

  1950年10月,开始在全县机关干部中发展党员,1952年始,在农村发展党员。县委坚持“成分好、工作好、作风好、思想好、群众评价好”的方针大力发展党员,到1952年底,共发展党员474名,为平江党组织的健全和发展注入了新生血液。

  平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进军湖南的重要战略通道,由平江过境的解放军有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

  1949年7月20日,平江县委成立了支前指挥部,县委书记齐寿良任指挥。通过向富裕户借征、秋收后抵交公粮的措施,一个月筹粮660万斤,柴草300万斤,解决了我军7万人过境,1千余人驻防所需的粮草。

  1949年秋,县委、县政府加强生产救灾度荒,县、区成立“生产领导委员会”,吸收各界代表和知名人士等参加领导生产的会议,研究恢复生产工作。

  新成立了县贸易公司,从武汉紧急购进一批食盐和煤油,解决人民生产生活的急需用品。

  扶持平江土布生产,对停产的2000多户织布户给予帮助,使民间土布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当年10月,对因灾生活困难户,发放救灾粮7万斤,无利放贷、第二年归还。

  号召群众冬种作物,不缴公粮,组织干部下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950年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开展生产的紧急指示》,强调“要保证不饿死人”。

  发动群众培植茶园、麻园,播种早熟作物;发挥互助精神,耕牛农具按价换工互助,变工使用。1949年冬种作物263500亩,比1948年增长1.3倍。

  1950年8月,成立了“平江县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发放救济大米2.89万斤。

  工作中,县人民政府还发布了《市场管理布告》《土地经营的布告》《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的通知》等,生产秩序、经营秩序很快步入正常。

  到1951年底,平江的土布、青布、土纱、土纸、竹麻、生猪、茶叶、苎麻、白术等产品,不但能够自给,而且还能源源不断销往外地。山区教育、卫生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1950年秋,平江开始土地改革,到1952年春,土改复查结束。全县有将近50万人分得土地,平均每人1.15亩,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1年4月,平江建立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理事会平江分会,组织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示威游行,开展了以增产节约、参军参战、拥军优属和捐献“老苏区平江号”飞机为主要内容的抗美援朝运动,前后三年有4058名年轻人报名参军,平江人民捐献现金19.2亿元,不少妇女、老人将喂鸡、打草鞋、纺纱等所挣的“私房钱”都捐献出来。

  根绝匪患

  平江历来是革命势力和反革命势力的争夺要地。解放初期潜伏在平的反动势力垂死挣扎,土匪活动猖獗。

  散布在四乡的反动党政骨干、土匪有数千人,力量较大的土匪有7股。他们打家劫舍、杀人越货、强奸民女,无恶不作。有长、短枪2000余支,轻机枪17挺、掷弹筒3个,大刀、匕首等武器若干。

  李匪曾在三墩、虹桥、钟洞等地抢劫粮食2万担。吴匪集中500人,在天岳乡进行反共宣传,在瓮江抢劫商店10余家。另一吴匪率部在大口塅包围红茶收购站,抢劫5000元。

  从1949年6月到1950年3月,全县发生土匪抢劫案30多起,被土匪暗杀20人。

  还有“湘鄂赣边区反共游击队”“湘鄂赣边反共救国军”“铁血团”“大刀会”“应变会”“十人团”等反动组织,总人数1200人,他们进行各种破坏活动。

  为巩固新生政权,平江县委、县人民政府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军,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清剿土匪和反共势力。

  1949年7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026团1000余名官军,由团长那皋民带队,进驻天岳乡进行武装清剿。8月,1026团奉令调走,47军476团、477团和159师师侦察连在地方干部的配合下,在平江分头进剿土匪。

  鉴于剿匪斗争的需要,1949年9月20日,县剿匪大队成立,陈锡九任大队长,下设3个中队、12个小队,共计200余人。

  同时成立了民兵联防队、防匪自卫队,配合武装部剿匪,镇压反革命运动。

  到1951年2月,全县公审枪决匪首、恶霸地主和反革命分子117人,关押1743人,土匪组织纷纷瓦解,基本上消除了匪患。

  人民群众拍手称好,“杀了恶霸一个头,我们千万人抬了头”。

  到平江的南下干部绝大多数来自山西省忻县,他们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吃苦耐劳,对平江的民主建设、交通建设、文化建设及工农业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

  这些干部中,走出了一批省级、市厅级干部。除提拔调走的外,大部在平江扎根、安家立户,与平江人民融为一体。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平江,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