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劳动工资平稳发展
——2014年一季度平江县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2014年一季度,平江县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人数与2013年同期相比均有增加,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以及单位从业人员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全县单位从业人员为48359人(不含私营单位、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488人,同比增长12.81%,在岗职工43306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8041人,同比增长22.80%。全县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为44106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3147千元,同比增长53.1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400777千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6966千元,同比增长64.38%。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912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05元,同比增长35.81%;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925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41元,同比增长33.86% 。
一、单位从业人员总体情况
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从业人员30640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710人,同比增长2.37%;集体单位从业人员228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86人,同比增长20.28%;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15430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392人,同比增加39.79%。
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和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都有所增加,一是调查单位数增加,2014年一季度调查的非私营单位比2013年一季度调查的非私营单位增加了52家,所以总人数增加幅度较大;二是经济结构在逐步优化,就业渠道在稳步增加,各单位都增加了就业岗位,因此单位从业人员数整体增长,且主要增加在其他经济类型单位。
2、从行业分组看:各行业的单位从业人员有增有减,变化不一。制造业单位从业人员9297人,占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19.22%;比上年同期增加2862人,同比增加44.4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单位、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410、854、77、493、288、21、129、549、493、49人,增幅分别为36.81%、33.41%、5.48%、83.84%、100%、12.43%、27.16%、577.89%、410.83%、80.32%;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从业人数与上年同期持平;金融业同比减少3人、减幅为0.6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减少15人、减幅为1.32%。
总体来看,二、三产业从业人员都有一定增长,三产业中的两个减少行业相对变化较小,说明产业结构在调整,但总体经济仍在稳步向前发展。
二、工资总体情况
1、从经济类型看: 我县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和工资总额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工资总额都有所增长,其他单位工资总额增长较快主要是因调查单位数增加、从业人数增加、所以工资总额相应增加。国有单位工资增长,是国企、事业、机关单位增资、调资和自然增长的结果;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工资总额增长,主要是经济稳步发展,企业效益提高,以及国家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促使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
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238397千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032千元,同比增长16.08%;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1441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05千元,同比增长24.16%;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18825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7310千元,同比增长165.36%。
2、按行业看:行业间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差距依然存在。个别企业工资水平偏低,有的甚至仅能维持基本生活。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卫生业工资水平较高。一季度,我县国民经济19个门类中,工资水平居首位的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为21427元;其次是制造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15206元;再次是建筑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12080元。工资水平处于后三位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分别为4008元、4615元、4645元。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部分从业人员就业观念的陈旧,使得就业岗位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单位有岗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从业人员,有的失业人员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出现就业岗位和从业人员的供求不平衡的现象。
2、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张,职工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最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5.35倍,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
3、尽管我县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岗位仍然不足,失业人员仍然较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毕业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不容乐观。
4、能够大容量吸纳城镇就业人员的二、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四、建议
1、继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多方位、多层次广开就业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时新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2、政府要搞好全方位服务,加强劳动力的岗前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提供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做好用人单位和劳动力的供需对接,最大限度的实现劳动力的供需平衡。
3、各级政府应关注低收入职工群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低收入人群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富悬殊,缓解收入差距带来的矛盾。
4、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从而为地方经济创造更高的财富,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