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镇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2016-2020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扶贫开发是体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发〔2011〕10号)和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农计发〔2016〕59号)精神,切实做好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编制《南江镇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通过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的实施,使扶贫对象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一户一项增收项目,大幅提升其经营性收入平均水平,为实现扶贫对象的大幅度减少和收入翻番夯实基础,使特困农户脱贫致富,全面实现镇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总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健血”机能,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措施,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持续发展”的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扶贫理念,创新扶贫方式,拓宽扶贫领域,突出扶贫重点,整合各种资源,实施“稻田养鱼”等产业精准扶贫,带动贫困农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生产经营活动,分享收益,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做好与相关各方的衔接,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协调行业部门将行业政策向扶贫对象倾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结合县域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地规划扶持效益好、见效快、覆盖面广、能带动贫困户致富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已经形成的地区,注重产业基地规模连片,打造全产业链,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对扶贫对象实施特惠政策;主导产业正在形成的地区,注重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连接带动扶贫对象的组织建设,对扶贫对象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主导产业尚未形成的地区,注重生计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村级互助资金,结合劳务输出、移民搬迁,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水平。
突出重点,完善机制。认真分析当地产业发育程度和贫困状况,针对提出问题,合理制定产业扶贫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项目建设重点。瞄准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完善产业建设项目到户机制,尊重基层和群众对产业扶贫的选择。支持各类经济组织探索创新带动扶贫对象的合作机制,采取更具针对性措施,把扶贫对象组织到产业化经营中来。
科学先导,提升能力。注重科技先导作用,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扶贫项目,针对片区主导产业,开发、推广一批使扶贫对象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技术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开展扶贫对象围绕产业发展的技能培训,提升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能力。
生态建设,持续发展。大力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家禁止开发区域要注重保护和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生态修复,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国家限制开发区域要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坚持资源永续利用、开发保护并重。国家重点和优化开发区域要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坚持资源节约、坏境友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贫困地区持续发展。
防范风险,稳步推进。针对片区灾害多发性和因灾致贫返贫,优先发展避灾减灾产业项目,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针对种养业市场风险较大,基地建设必须产销对路确定品种,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规模,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扶贫产业,防指扶贫产业发展大起大落,促进扶贫对象持续增收,产业扶贫稳步推进。
三、主要目标
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区域特点、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聚集。着力构建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区域特征鲜明的优势镇、专业村。产业实施以贫困村为主,最大限度覆盖贫困村、贫困户,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业,致力农村产业脱贫。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路径,紧盯贫困人口,选准特色产业、创新经营机制、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四项产业实施,争取到2020年,带动全镇2500户、9296人贫困人口脱贫,实现全镇90%以上贫困人口能通过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1、总体目标
立足特色、面向市场、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探索集中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农业持续增效、农村稳步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探索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不断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和技能、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通过5年努力,培植壮大扶贫优势产业,基本建立扶贫产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支撑体系健全、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贫困群众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2、阶段性目标
从2016年起,力争每年有1个以上贫困村得到整村推进项目扶持,大力实现科技扶贫工程,提高科技培训水平,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到2020年,完成两后生培训2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00人,完成农村“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培训150人次;完成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培训100人。到2020年,产业扶贫贫困村覆盖率达到100%,贫困村项目实施率达到100%;产业扶贫对贫困户带动率达到95%,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贫困村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贫困户一户一项增收项目,形成以稻+鱼、水果产业、养殖业、蔬菜产业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扶贫产业总效益增长率13.5%,扶贫产业总产值增长率达到10.5%,扶贫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万元,扶贫产业总效益100万元,产业扶贫对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2400元。农民增收能力不断增强,项目受益贫困人口覆盖90%以上,贫困发生率降低到2%以下。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政府和部门的职责。
为了加强对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建设的领导和项目的顺利实施,南江镇人民政府成立“南江镇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创国任组长,镇政府分管农业党委委员吴晴岚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农技站,由农技站站长姚小奇任办公室主任,镇扶贫办、财政所、水管站、林业站、国土资源所、交通运输站等有关单位主要干部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有关政策、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协调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财政所负责资金管理与使用,确保资金足额到位、及时拨付;农技站负责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的规划设计、质量监督、技术培训和项目跟踪;其他有关部门按职责配合做好相关工作;项目村为本辖区内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成立扶贫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项目协调、群众投资投劳及项目验收等工作。
2、落实扶持政策,加强产业精准扶贫力度。
以改革为动力,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激活农业发展要素,推动全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支持政策,整合聚集各类投入,统筹安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资金,实现对贫困村的项目资金全覆盖,实现项目资金精准使用,确保项目规划到户,资金到村到户。进一步放大优惠政策,一是增强贷款的普惠性,对有一定经营能力和还款能力者,都可享受贷款扶持。二是加大助保贷发放力度,不断提高贷款额度,贷款利息补贴标准统一化。
3、强化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资金的保障作用。
严格按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要求,建立项目法人负责制,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管理工作。通过公开招投标择优选用工程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并按照“政府监督、项目法人负责、监理控制”的原则,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报账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项目完成后,项目建设单位及财政部门将资金使用情况向项目区群众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资金发挥效益。
4、强化考核奖惩,确保建设目标全面完成。
镇政府与项目村签订目标责任书,镇、村层层负责,逐级逐项目明确责任领导和技术负责人,并建档责任到人,责任领导对项目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负全责。
镇政府对项目建设实行效能监察,对项目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实行全方位督察。对出色完成任务,在项目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对因组织领导不力出现工程质量、资金挪用问题,以及不能按时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要依据行政效能监察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南江镇人民政府
2017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