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期,平江县伍市镇全面打响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普义村党支部以“四亮创建”主题活动为抓手,以“拆、圈、建、扩、改”为突破,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生态宜居秀美乡村。
谱好“拆”字曲,美化村级整体布局
“门面就是脸面,如今我起床第一件事不是梳妆打扮,而是打扫前坪。”最近,村民李大姐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每天一大早都将门前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据悉,在普义村与群众携手拆除村级老旧围墙后,村上整体布局更加美化,广大村民的卫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过去普义村主路旁家家户户围墙耸立,高矮不同、新旧不一、参差不齐,不仅影响美观,还阻碍邻里交流。普义村党支部集中力量开展门前美化行动,刚开始大家不太情愿,认为拆除围墙会影响到自己的隐私,“触发”了村民们保护“地盘”的意识。支部书记李育根带领支村两委及党员小组长,逐户上门,解释政策,沟通交流,打开群众心结。终于,在党员带头拆除围墙的示范下,群众开始同意拆除围墙,清理院子中的杂物。与此同时,不少村民主动加入到拆除围墙的志愿队伍中来,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普义村主路两旁围墙全部拆除。通过行动,普义村不仅去除了影响村级美观的“围墙”,更破除了群众多年的“心墙”。
谱好“圈”字曲,家禽圈养文明乡风
余大妈家的鸡失踪了,张大爷的鸭混到别人家的鸭群里了,李奶奶又拿着扫帚赶菜地里的鸡……这样的“热闹”场面在普义村几乎天天上演。
勤劳朴实的普义村民饲养家禽,增加收入,是农村的普遍现象。但散养家禽带来的房前屋后遍地家禽粪便、家禽乱闯马路影响交通、邻居为家禽纷争等问题也不容小觑。要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就必须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鸡鸭散养问题。通过集思广益,广泛征求意见,普义村党支部决定开展“我送围栏、你来圈养”行动:组长上门摸排散养农户数,上报圈养家禽围栏数量,支村两委统一购买,村民领取回家自行安装,党员干部上门检查是否符合圈养标准……
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快村上的鸡鸭圈养的围栏建好了。统一的颜色、统一的高度、规范的饲养代替了原来满地乱跑的鸡鸭。房前屋后变得干净整洁了,乡风也变得更文明了。
谱好“建”字曲,新建管网系统提升“颜值”
治标更要治本,面子好看了,里子也要干净。完成了房前拆墙、屋后建圈舍后,普义村党支部趁热打铁,又迅速开展了污水管网系统改造行动:对村级所有臭水沟进行管网改造。合理布局,整体规划,所有水沟挖出表层覆盖面,下沉3米铺管网,每五百米建一个沉淀池过滤废泥废渣,每季度安排专人清理沉淀池,避免堵塞管道。实现“一网三用”:做到路面无积水,沟渠无臭水,畅通灌溉水。管网系统建好后,村上再也见不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现象。人居环境变好的同时,群众的幸福感也切实增强了。
谱好“扩”字曲,道路提质出行更安全
普义村主干路作为伍市通往汨罗长乐镇的主要道路,日均车流量高达两千余车次。但是道路狭窄、两边屋檐紧挨马路,会车困难,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这些问题,支村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普义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经多次现场勘测研究,召开支委会讨论,决定将青秀路普义段拓宽至6米并铺设柏油。道路施工时,发现一处弯道严重影响行车视线,青年党员余将的房子前坪,刚好在这个弯道上。能为群众带来方便,作为党员余将当然十分赞成,奈何家中老人家住习惯了不肯出让。余将跟家人讲了“六尺巷”的故事,并深情地说道:“我作为青年党员,理应主动带头,以身作则。修路是方便父老乡亲的好事,哪怕让出整个前坪都应该支持。母亲,我们让出的不仅仅是这1.5米的坪,更是普义村父老乡亲的安全啊。”终于,在儿子深情的劝说下,母亲同意了。同时,同为党员户的邻居王大哥家,也主动出让,路终于笔直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普义村还完成了,全村所有组级公路硬化。
谱好“改”字曲,废池塘变休闲广场
傍晚沿着拓宽的柏油路前行,微风拂来,树叶沙沙作响,来到村民小广场观光台阶上静坐享受落日夕阳,看着饭后陆续赶来跳舞的叔叔阿姨……在普义村,生态宜居的建设成效已然显现。
据介绍,村民小广场前身是一口废弃水塘,由于塘水不流通、常年无人打理,渐渐成为荒废死水塘。池底污泥淤积、水质浑浊,散发难闻气味。而此地位于村民中心地带,是通往汨罗长乐的必经之路,影响居民生活的同时还影响美观。村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主动亮身份,主动捐资,带头发动群众自愿筹资、筹劳,最终筹得资金十几万元。清理垃圾,填平池塘,广场硬化,植树绿化……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的休闲村民小广场终于建成。“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广场,背后却是我们普义村党员群众团结一心干事,干群关系和谐的结晶。”看着新建的广场,支部书记李育根感慨地说道。
普义村党员群众热火朝天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伍市镇大力推行“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伍市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四亮创建”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号召全镇广大党员干部亮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