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诸多变化。今天,档次不一样的饭店、餐厅早已遍布大街小巷,人们甚至足不出户,只要通过互联网发个订单就能吃上各色美食。可在过去,老百姓想开一家个体餐馆,却是需要胆魄和勇气的。
上世纪9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家住县城东街的欧子祥、张细华夫妇拉上孩子们开起了小饭馆。因为家有6个孩子,当时都没招工,欧子祥、张细华就带着几个孩子在东街拉起篷布开起了小饭馆。“喜迎春”这个店名就是其中两个女儿的名字合起来给起的。
由于饭馆靠近汽车站,位置好,饭菜口味又好,开张后生意异常红火。“以前乡里买货都要到城里来买,车也没现在这么快,到了县里就已经是中午了,午饭就需要到店里解决,我们当时的饭馆更像是快餐店,只能摆两桌。”说起刚开张时的情形,家里的小女儿欧喜春仍记忆犹新。
顾客都喜欢吃他们饭馆的酸辣猪肠、鱼杂豆腐和油炸排骨,30多年下来不管菜单怎么翻新,这几道传统菜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曾麒是店里的老主顾,这几道传统菜肴也是他的最爱,每回来必点不可。
“那时候下馆子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件奢侈的事情,这店刚开时我才10岁,家里来客人了,我妈妈就让我到这来买两个菜回去招待客人。”今年40岁的曾麒是喜迎春饭店老客人,现在他的儿子都10岁了,最爱吃的还是店里这几道拿手菜。
饭店让我们欧家的生活比别家宽裕不少,当时别人称呼他们“个体户”,有褒义也有贬义,毕竟在那个年代有单位才是神气的事,慢慢地大家才改变了老看法,对个体户越来越尊重。
2009年,搭乘改革的东风,欧家兄妹几人把店从东街菜市场的狭小角落开到了开发区,七八个门面,两层楼,1000多个平方米装修下来,接客量从原来的2桌发展到现在的80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平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餐饮来说,时尚的、大型的、传统的应有尽有,但类似喜迎春这样的老饭店,“气场”依然很足,它的发展壮大,正见证着这个奋斗的时代。(余毅 向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