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平江是风水宝地,幕阜山的雄壮、连云山的挺拔、汨罗江的大气,养成了平江人乐当“君子”、常修“大德”的秉性,“厚德”是平江人的风采。
平江人的“厚德”体现在舍身取义上。元朝至正十二年,红巾贼袁、蔡二酋寇平江,称红莲教,方琇散财募勇,与贼格斗,没于军,被后世传颂。在抗洪抢险、扑灭山火、抢救国家财产等千钧一发的危难之际,平江人总是义无反顾、敢于献身。1993年元宵节,连云林场共产党员王宏章,为了保护万亩山林,倒在扑火现场,光荣牺牲。1995年3月,浯口镇村民朱水平跳进冰冷的河水,奋勇救起落水妇女,而自己壮烈牺牲。2002年3月8日,余坪乡张市村发生山火,县林业局干部杨瑞斌、王端保、李辉及当地村民杨品高毅然爬上山头截断火路,由于风势突变,4人被山火吞噬,壮烈牺牲。2012年5月12日,余坪镇市里村村民吴白周划着小船,在百年一遇的洪水中,勇敢救下了70多岁的老人。2014年3月,安定镇水南村一小孩掉入池塘,正在坐月子的村民龙娟不顾身体虚弱跳入池塘中,将已昏迷的小孩抱上岸,并亲自抢救多时,小孩才脱离危险。2014年5月,县消防大队战士梁德、鲁松旭,为抢救落水妇女,毅然跳进汨罗江的洪流,献出了年青的生命。2015年,南江镇年过七旬的村民欧阳纯初,连续两次跳入昌江河中,救起两名落水儿童。这些典型事例,充分彰显了平江人舍生忘死、舍身取义的英雄本色和大爱情怀!
平江人的“厚德”体现在舍己为公上。古时候,由于官方财力有限,绝大部分道路桥梁由民间修建。清同治《平江县志》载,“平江人多好义,累石维舟,争为利济,民无病涉矣(无病涉:不要再爬山涉水)”。宋淳祐五年,县民叶伯清在今东街与三阳街处造铁索横江,造船24艘,辏12厢,建起了平江县第一座浮桥,史称“南浮桥”。明朝弘治年间,钟玉顷、余柏等二姓建造了壁潭桥。县志载,明清时期,全县有565座桥梁,绝大部分是民间独资或者众资修建的,坏了就修,毁了重建,有的桥梁由一户世世代代包干。古时候,许多官方“重点工程”也由民间支持修建。明隆庆元年,乡绅罗孟如、钟天柯等5人倡众修建县城城墙周1515丈,高1.5丈。清光绪33年,李樵松留日归来,见妇女入学无门,将娘家留给她的一千多亩田变卖,同丈夫凌容众创办启明女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妇女人才。功德善举,千秋延续。上世纪80年代,老红军、高级干部喻杰离休后毅然回到家乡,捐出自己的全部工资,带领丽江村民修水利,建电站,帮助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受到国家主席李先念的称赞。上塔市镇乡友曾泰悟回到平江,投资60亿元建设融教育、医疗、商业旅游、总部经济、基础设施、房地产为一体的重大项目—颐华城,为县城的扩容提质提供了强劲动力。上塔市镇陈魁江,在家乡投资600万元修建了亚林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流上学条件。北京乡友张立群捐赠一中美驰图书馆资金100多万元,并以其祖母、父亲、母亲名义在县教育局、平江一中、平江二中设立优秀教师奖,每年重奖一批有特殊贡献的教师。
平江人的“厚德”体现在帮贫济困上。平江人历来帮贫济困,许多人名留青史。明正统六年,东乡大旱,饿殍遍野,乡绅喻原英捐谷1200石赈灾,皇上敕赐羊酒,封其为义民;成化中,其孙亦赈谷如其数,并受敕旌。后来此地按“嘉其忠义”之意,取名“嘉义”。嘉靖年间,岳州连年大饥,李元杰捐私财设赈三载,郡守赠“德知外未”额。明朝李晊,对穷不能安葬者,资其棺,贫不能结婚者,助其财,朝廷旌为义官。明清县志记载的帮贫济困“大善人”有101人,未在县志之列的不胜枚举。2012年5月12日,平江突发洪水,全县遭灾严重,县内县外各界精英争相进入赈灾晚会现场,捐款2400万元,为全县灾民送去了爱心和温暖。2015年,县四大家退休老同志倡议建立关心下一代基金会,通过社会渠道筹集本金1000多万元,每年扶助贫困学生400人。2016年,陈松柏等88位乡友发起“大爱平江”慈善行动,筹集资金1亿多元,成立了慈善协会(基金会),2017--2018年共计结对帮扶及救助贫困户5700多户,累计发放产业帮扶及专项救助资金4000万元,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除此以外,全县还有“魏朝阳慈善基金会”“北京叶子美容整形医院‘十年如一’捐资助学机构”“女企协会”“小城微爱”“冬塔商会”等上100个社会组织为平江的脱贫攻坚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