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平江 > 平江概况

平江欢迎您

来源:县政府办 2023-04-06 09:12
| | | |

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与湘、鄂、赣三省交界,毗邻长沙市。现辖25个乡镇(街道),总面积4125平方公里,总人口115万。

平江历史厚重,是蓝红交织的文化宝地。平江古属三苗国,春秋时属罗子国,秦属罗县,东汉末年设县,后唐定名平江,自东汉建县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自东向西贯穿县境193千米的汨罗江,承载着屈原、杜甫两位世界文化名人的忠魂与文韵,是湘楚文化源头之一,被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誉为“蓝墨水的上游”。历代平江人秉承屈、杜骚风,文人蔚起,才士笃生,是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

平江人自古崇文尚武、英才辈出,近代孕育了60多位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军政要员,以及92位国民革命军抗日将领。平江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之一,曾发生“平江起义”、“三月扑城”、“平江惨案”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中国革命牺牲25万人,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2.1万人,占湖南全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走出了苏振华、张震、傅秋涛、钟期光等52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和100多位省部级干部,是第一批革命老区县和全国第四大将军县。

平江交通便捷,是中部崛起的战略要地。平江紧邻长沙,有3条高速、4条国省道直达长沙、岳阳,全程高速到长沙黄花机场和岳阳三荷机场,整体融入长沙1小时经济圈。浩吉铁路横穿平江,北起内蒙古二连浩特,南至江西吉安,客货两用;平江已形成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平江的“融长强县”战略因交通先行而扬帆起航,借力长沙成为国家经济新布局的战略要地。

平江资源富集,是投资兴业的财富高地。平江有林地面积28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400余万方,水力资源蕴藏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发现的有50多种,其中黄金产量居全省第二,平江县云母纸产量占市场65%,获评中国云母制品之都。平江是全国粮食、牲猪、木材、楠竹、黑山羊、水果等农产品生产大县,茶叶、茶油、酱干、火焙鱼、矿泉水等特色农产品深受欢迎,“平江面筋”、“平江酱干”获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湖南平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200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为一园三区布局,园区功能成熟。伍市工业区在壮大发展休闲食品、云母制品、石膏建材、电子信息四大产业的基础上,适度培育和谋划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余梅工业区主要利用火电副产发展建材、食品医药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煤电综合循环利用示范区;安定工业区主要发展休闲食品和新兴产业。

平江风光旖旎,是享受生活的绿色净地。平江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景色迷人,原有“幕阜丹崖”、“连云翠壁”、“碧潭秋月”等平江八景,现在是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和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获评全省旅游强县、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佳县。平江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绿心”核心区域,森林覆盖率67.5%,有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7个,拥有“天然氧吧”城市、福寿山-汨罗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北罗霄国家森林公园、黄金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多张“国字号”生态名片。平江还是全国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平江起义旧址、杜甫墓祠、亚马逊水上乐园以及全球落差最大的沱龙峡漂流、连云山漂流深受游客喜爱。境内还有山水间的平江、舌尖上的平江、记忆中的平江、田园边的平江等颇具开发价值的旅游项目50多处。

平江县城区规划总面积30km2,人口30万,规划布局合理,是一座宜居宜业的精美小城,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一江两岸、山水新城、大美平江”规划蓝图正徐徐铺展。一座超百万人口大县、年均1900万游客、辐射湘鄂赣三省的生态新城,蕴藏着物流、商贸、地产、休闲、现代服务业等无限商机。

平江政策优惠,是环境宽松的投资洼地。作为革命老区,平江的发展一直备受各级各界高度关注,财政部连续多年定点扶持,已被列入长株潭两型社会核心试验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区、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县委、县政府作出发展重点由“基础建设”转向“产业培育”的战略转移,制订出台了有关招商引资、发展总部经济、扶持产业发展等系列优惠政策。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全面落实园区“2号公章”,完善“帮代办”制度,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推行“母亲式”服务、“友情式”监管、“兄弟式”帮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力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成就企业家的发展氛围。

如今,平江人民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旺县、融长兴县”发展战略,深入践行省委“三高四新”战略,认真落实市委“三区一中心”建设要求,坚持以经济发展比实力、以产业项目论英雄,大力实施生态优先、产业引领、城乡统筹、开放崛起发展战略,建设湘鄂赣边产城融合新城、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全国全域旅游引领区、全省特色产业聚集区,围绕由贫转强打基础、提动能、增福祉、优环境、抓保障,力争挺进全省县域经济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