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4-07-12

浯口镇“十四五”规划

来源:浯口镇 2021-11-05 10:06
| | | |

“十四五”时期,是我镇加快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的期盼。深刻认识浯口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以及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科学规划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浯口镇建设“美丽浯口、千年古镇”,实现转型升级与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纲要主要明确浯口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奠定的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镇积极参与平江、汨罗、伍市经济产业园建设,全力推动省界市场建设、路网联通、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着力实施“产业强镇、生态立镇、项目兴镇、生态惠民”战略,全力抓好精准扶贫、产业转型、集镇建设、生态保护、农村改革、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千帆竞发的态势中抢占先机,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实现同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10898元增长为2020年的156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6000元增长为2020年的 9678元,年均保持16.1%的增长。农村集体总资产1868万元,增长10.8%;农村集体纯收入 356万元,增长12.7%。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年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有效增强。

精准扶贫卓有成效。在《平江精准扶贫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的指导下,强化镇村两级联动指挥体系的调度协调,夯实各级帮扶责任,确保脱贫任务落实到人、脱贫措施细化到户、脱贫实效精准量化。严格落实各级相关政策文件,推行“三重三动”产业扶贫机制,开展生态公益脱贫行动,强力推进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开展“双带双心”党建扶贫行动,多维度统筹推进精准扶贫。有效整合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涉农资金1980 万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000万元,易地搬迁577户1676人,成功实现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2133户7098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十三五”末期的17%降低至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经济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转变。进一步稳定优质粮食生产,种植生态优质水稻2万亩,积极推进特色林果基地、规模化养殖小区(场)建设,大力发展油茶、水果、花卉、蔬菜、茶叶、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累计建设畜禽养殖场(合作社)150个和基地35个、生态休闲农家乐4个,发展优质林果种植4000亩,发展有机茶叶基地2000亩,有机蔬菜3000亩,油茶3500亩,培育形成精细蔬菜、经济林果、优良畜禽、乡村旅游等特色富民产业,高效产业占农业产业的40%以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着全镇商贸物流业的不断扩大。“十三五”期内,现代服务业在一、二、三产业占比历史性取得第一。大力实施“旅游强镇”战略,以县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以雷鸣寺、汨罗江等景点为主导,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特色旅游景点建设,深入挖掘浯口古镇历史文化典故,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城镇建设扎实推进。主动融入边界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6500万元。完成污水处理厂、镇区自来水厂建设,集镇扩容面积60000平方米,完成10条村级主干公路50公里的拓宽改造,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对镇级、村级及主干公路实行了亮化、绿化工程,新建村组服务中心26个,基本实现镇、村都有公共文化广场,有便民服务中心,16个中心村建成五保之家。加大对水、电、通讯、油、气和公共文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城市功能配套不断优化。加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生态保护稳步推进。全面开展非法畜禽养殖业、违法用地、卫生死角等专项整治,新建集体污水处理厂,大力加强水域面源清理和污水管网建设,完成空心房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生活垃圾达到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三级管理网络。农药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大力推广无毒高效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集中处置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加强了对河道、沟渠、山塘、公路的垃圾清理保洁,严格拆违控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河道全面巡查制度,大力开展河道管理,严禁婚丧喜庆燃放烟花鞭炮,大力推行村级禁葬区和建立公墓安葬制度,汨罗江流域全面禁渔、禁采,建立了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由2015年的50%增长为2020年的95%,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由2015的 65%增长为2020年的95%,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75%,增长为2020年的85%。达标排放率由2015年的50%,达到2019年12月30日的90%。在保护好绿水青山、巩固生态优势的同时,为浯口镇做好“生态+”文章,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产业与环境互通打下了良好基础。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整合和管理涉农资金,加强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工作,强化土地整理,加大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度,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做好确权颁证工作,全面完成所有村(居)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20家,新增农民合作社5个。大力发展“1+N”都市农业,推进特色农业园区建设,累计完成农地统筹 1560亩,逐步形成以“土地集约、田园优美、特色鲜明”为标志的农业发展格局。

民生福祉有效改善。过去5年,浯口镇追寻民意所向,呼应群众关切,着力改善民生,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的项目实施举措不断细化,实现了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授其教、医其病、养其老。平益高速(浯口段)、集镇提质改造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建设。对全镇村级危房、土坯房进行维修改造。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劳动力就业培训、累计培训农民200多人。全镇确定供养五保对象543人,人均标准达到5671元,新农合和新农保覆盖率达到100%,做到应保尽保。所有村居都建立了村级文化广场、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每年开展了送戏下乡活动、两癌检查工作、居民健康知识讲座等,镇诗联圆满换届。深化平安浯口建设,实现治安网格化管理。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发展中存在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依然不合理,产业发展后劲不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三农”问题仍有不少深层次矛盾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引起重视并切实予以研究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面临新常态、新机遇、新挑战、新目标、新任务等一系列新情况新要求的新时期。同时,随着国家、省、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合作、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我镇的创新动能将进一步提升,改革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镇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困难亟待克服。

(一)优势分析

区域节点优势。我镇地处平江县西部,东接瓮江镇,南与长沙县交界,北界汨罗市,西靠伍市镇,是平江县的西大门。近年随着平益高速贯通衔接,我镇必将成为平江—益阳发展轴线上重要的节点,接受来自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经济圈、长岳协同一体化发展外溢的效应日益明显。我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中规划构建重现浯口镇商贾云集的“复兴之路”,也为我镇打造“边界贸易节点镇”提供了重要支撑。

环境资源优势。浯口镇境内“一镇一水”不仅风光旖旎,而且传说颇多。“一镇”指千年古镇,“一水”指汨罗水。“门对青山绿水,家藏紫诰丹书”“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浯口镇的汨罗蜿蜒曲折,夹岸青山苍翠,是夏天避暑圣地。自然风光优美、河流水道汇聚、人文底蕴深厚,这些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生态环境,必将为人民提供一个优质的宜居环境,也为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产业升级优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重点逐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电子商贸业等方面倾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我镇明确“边界贸易、文旅融合”产业为发展重点,并着力将“边界贸易、文旅融合”产业打造成为支撑“十四五”乃至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成功集聚了一批相关的项目,在产业体系建设、资源集聚等方面正逐步缩小与发达镇的差距,为我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提供了难得机遇。

政策红利优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速度换档、动力转换、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正加速形成。中央、省、市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合作等作出多项重大战略部署,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更多的政策、资金、资源正逐步向革命老区倾斜,有利于推进规划调整、统筹开发、产业招引以及生态修复,必将对我镇新一轮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面临挑战

产业体系滞后。我镇过往发展形成以传统农业、畜牧业、贸易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致使我镇GDP增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近年来,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不景气,旅游等产业与周边地区争夺优质项目加剧,新项目有待落地,新产业有待培育,传统产业有待调整和升级,产业体系亟待重构。

城镇配套欠缺。我镇集镇规划体系不完善,控规没有实现全覆盖,部分地块规划不适应新项目落地需求。交通设施、公共平台、金融服务等综合环境比较滞后。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违法用地等制约发展的不协调因素依然存在,环境治理的任务仍较繁重,新型城镇化建设、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统筹成效未如理想,项目用地办证手续繁琐,严重制约意向项目招引和落户项目建设。

治理压力较大。我镇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和利益调整期,适应新形势的治理机制、工作体系和措施手段有待完善,社会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还需增强。同时,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我镇财政基础薄弱、增收能力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更优的医疗服务、更好的教学资源、更安心的养老环境、更多的就业选择”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愿望。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工作要求,立足浯口发展实际,大力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强镇、和谐兴镇”战略,“城乡融合+三产带动”发展,分类推进“红色领航+绿色发展”“产业引领+生态宜居”,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镇的新征程。

二、发展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与发展主线,“十四五”期间浯口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突出绿色增长。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打造复合型旅游中心,实现生态立镇的品牌效应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出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县对外开放战略,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对接长沙、岳阳、汨罗,加强区域合作,在产业链配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事业帮扶共享等方面加强协作,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在开放融合中实现“精明增长”。

突出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和关键环节,积极对接优质创新资源,构建环境优、机制好、活力强、效率高的创新支撑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突出协调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城市格局,完善集镇功能,促进城镇更新,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方位提升城镇建设品质。推进镇村均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有利于基础设施对接、资源共享的市场机制和扶持机制,着力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

突出改革共享。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以深化改革推进机制体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治理能力,提高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浯口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强镇、和谐兴镇”战略,以“打造区域特色重镇、综合项目强镇、秀美和谐古镇”为发展目标,统筹做好产业转型、创新驱动、文旅融合、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区域特色重镇。充分发挥我镇作为我县西大门,平益高速、G308贯穿全境,黄花机场、长沙高铁站抵镇中心需90分钟车程,汨罗高铁站抵镇中心仅需30分钟车程的区域优势,有序推进集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沿平益高速连接线南扩,不断完善镇区功能,强化镇区承载能力,打造“平江县乃至湘北地区区域特色重镇”。

综合项目强镇。“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发挥重大建设项目的基石和标杆作用,实施“十大项目”,撬动“百亿投资”。规划项目230个,其中重点项目12个,“十四五”计划投资50亿元。1、产业升级项目:“十四五”规划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12亿元。主要实施高标农田建设、种养殖业升级、220kv、1000kv电网升级等项目。2、基础设施项目:“十四五”规划项目116个,计划总投资18亿元。主要实施一批综合交通项目。塘坡路、浯三公路、浯西公路、连接线拓宽、老青冲线拓宽改造等项目。3、人居环境项目:“十四五”规划项目32个,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主要实施一批生态环保、环保设计建设、污水管网铺设与汨罗江沿线综合治理等项目。4、社会事业项目:“十四五”规划项目62个,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主要实施一批教育、医疗、文化项目,主要包括学校扩建、中心医院扩建、西江片医院设立以及村级文化广场建设等项目。

秀美和谐古镇。充分发挥我镇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区域资源特色、产业基础,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成功引进和培育一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平台,构建环境优、机制好、活力强、效率高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聚焦浯口古镇特色,打造生态宜居、和谐幸福古镇,培植特色旅游品牌,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和集镇功能显著提升,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体系更加高效,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基本形成。

第三章 “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重构产业体系  建设边界特色小镇

突出产业发展导向,抓好产业布局,将农文旅商融合产业打造成为浯口镇“十四五”新的支柱产业。

(一)明确产业导向,打造特色产业小镇

紧跟产业更新、经济转型的机遇,明确产业定位,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贸服务、新业态为主的产业集群。以现代农业中的规模农业、休闲农业和智慧农业为核心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挖掘我镇比较独特的农林牧渔产品,同时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汨罗江流域,千年古镇遗址丰富的优势,走“文化领航+绿色发展”的路子,打造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叫得响的“文化记忆”品牌。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分类施治,重点开发镇区汨罗江流域生态旅游,浯口古镇等。定位“产业引领、生态宜居”的模式,打造民宿休闲度假区,深度开发农家饭庄和农事体验旅游、发展城郊型休闲旅游产业,辐射长沙及周边县市。在产业发展中,注重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运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特色小镇的辅助产业,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成现实,重现历史上有名的浯口,商贾云集,商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特色小镇。

(二)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推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智力资本、土地资本、环境资本、文化资本等融合创新,加强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营造出接近发达镇、园区的良好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重大平台、优秀人才汇聚浯口、扎根浯口。以集镇为核心区域承载发展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我镇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区位优势,吸纳和承接产业项目落地。深入挖掘整理浯口古镇文化资源,打造平江特色“千年古镇”,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记忆”旅游基地。开发集镇以及周边村,打造民宿休闲度假区,兼顾农家饭庄和农事体验旅游、发展城郊型休闲旅游产业,辐射长沙及周边县市。以平江县西江花果弥香亲子研学田园综合体项目、水明山杨梅园、龙江生态花果园为主导,建设及水果采摘、观光旅游、生态餐厅、特色民宿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综合体。周边村以油茶种植及精深加工、茶叶、有机蔬菜、高品质水稻等带民致富增收。以文化创意为主题,引进一批文化创意项目落户集镇,提供吸引人们文化娱乐休闲的服务,进一步推动边界商贸产业的发展。

(三)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抓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整合产业发展空间,承接发展一批文化创意、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建设新兴产业集聚区,大力实施产业+战略,农业+、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构建技术先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坚持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并重,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培育服务业品牌、提升服务业能级、增强服务业竞争力,使服务业成为我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抢抓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变革机遇,以电商产业为突破口带动大数据、物流配送、国际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发展。鼓励规上企业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积极开展电商业务,做大做强电商产业。发挥生态环境和水乡文化特色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和康养服务业,聚焦服务消费人气,拓展服务消费链。大力发展创新设计、新兴传媒、艺术创作、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积极培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健康、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需求,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推动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融合发展。优化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生态、高效、集约、精准的要求,大力整合农地、农业资源,发展融经济、生态、旅游、科教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积极鼓励农业设施向大型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文化创意田野,推进杨梅、黄桃等特色水果休闲采摘,着力将农田保护区打造成以农业种植、农业观光、生态休闲、农耕科普、农产品采摘为主的都市田园。

二、实施招企引客  打造复合型旅游中心

以建设边界特色小镇为契机,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统筹零散旅游资源,健全旅游服务配套,树立旅游文化品牌,积极打造复合型旅游中心,全面带动客流、物流、资金流集聚。

(一)整合旅游资源

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抓好旅游产业发展,编制《浯口镇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目录,提高资源开发的科学性、特色性和针对性。坚持“大手笔描绘、大资金投入、大项目带动”,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旅游产业龙头企业,加大对传统美食、乡俗文化、人文景点、生态湿地、都市农业、文化遗产、艺术创作等零散旅游资源的统筹整合力度,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整体设计、包装、推广、营销和服务,形成集观光、休闲、体验、度假、购物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结合城市更新与产业置换,形成集文化创意、艺术展演、历史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型景区,增强边界小城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活动。实施“美丽乡村”旅游工程,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创意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积极扶持旅游餐饮、旅游客栈、旅游客运、旅游商品等特色中小企业发展,引进旅游策划、旅游营销、旅游演艺、旅游培训等专业机构,串联整合旅游全产业链资源,实现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二)健全旅游配套

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便捷、干净、舒适的旅游环境。完善旅游交通配套,依托交通站点、高速公路、主干道路等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快速联动的旅游交通网络,实现辖区景点与集散枢纽的无缝对接。推动石头河周边区域农家客栈、家庭农场及特色民宿发展,为八方游客提供特色餐饮和住宿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完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旅游APP等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景点介绍、行程规划、智能导游、体验分享、在线预订等便捷服务。充分依托电商平台和O2O模式,开拓电商购物旅游。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孵化基地、创作基地和科研机构建设研学旅游基地,加快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鼓励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产权交易等机构为旅游项目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争取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等财政资金支持旅游企业和项目,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大旅游”格局。

(三)打造旅游品牌

充分利用我镇丰富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十大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城镇形象。一是依托浯口千年古镇旧址,打造平江“千年古镇”文化旅游品牌;二是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水果采摘等农事体验,打造“农业休闲游”品牌;三是依托舞龙队等引导开展“全民玩艺”活动,打造“文化创意游”品牌;四是依托浯口集镇等项目,打造“民宿休闲度假区”品牌。同时,加强旅游品牌宣传推广,通过参加旅游推介会等,全面展示浯口镇旅游品牌,努力打造成湖南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

三、提高集镇品质  构建美丽小镇

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围绕建设“区域特色重镇,和谐秀美家园”的目标,优化发展空间,完善服务功能,美化城乡环境,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城。

(一)优化城市规划布局

抓住全县“三规合一”机遇,全力抓好各类规划调整,逐步构建“一中心三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中心组团定位为城镇发展核心服务区,包括镇区南北等区域,重点加强浯口镇周边开发,着力打造成为全镇行政、教育、文化和商贸中心。东北组团定位为古镇旅游集聚区,重点发展及餐饮、住宿、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基地。西南组团定位为民俗休闲度假区,重点推进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着力打造成为湖南省旅游目的地。北部组团定位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包括油茶、茶叶、水果,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水果采摘等农事体验,打造“农业休闲游”品牌。

(二)强化城市服务功能

充分利用道路空间资源,以交通需求为导向,以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完善交通枢纽功能配套。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宽带互联网络、无线互联网络、感知物联网相互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截污管网体系,实现城镇污水处理率90%以上,镇中心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覆盖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升城镇防洪防灾应急能力。推进输配电网、输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能源安全保障。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污水治理、景观营造等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三)净化城市生态环境

实施城镇绿化、美化工程,加强城镇风景园林建设,重点抓好城镇垂直绿化、精细绿化,大力建设镇村小公园、居住区小花园,选择一批城镇主干道或公共绿地,集中成片栽植特色花木,实现四季有鲜花、百步见绿荫。实施天蓝、水净工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强化大气污染防控,狠抓尾气、扬尘和油烟等专项治理,不断改善空气质量,让市民望得见蓝天白云、呼吸到清新空气。加快重点流域、河道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重塑水清、岸绿、景美的风貌。做好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实施治乱、理序工程,加强对建筑、交通、市场监督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大力整治城市“脏、乱、差”现象,努力实现城镇秩序和市容市貌的大改观。

(四)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以特色村居建设为载体,推进农村沿河、沿路环境整治和景观营造,形成生态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产业特色鲜明的乡村风情带。加强以水、田、路为重点的综合规划,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村庄建设和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鼓励农村发展原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多样化非农生态产业,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传承乡村淳厚民风,加强乡村文化挖掘保护和民间曲艺社建设,鼓励农村积极利用生态、环境、文化等资源经营田园旅舍、休闲餐饮、艺术创作室等特色项目,实现个性发展,提升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宜居宜游、绿色文明的“美丽乡村”。

四、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活力小镇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行政办事效能,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活力。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编制和公布镇政府权责清单,推行部门职责清单,实施重大事项、重点项目清单式管理,实行工作通报提醒制度,规范行政审批管理。推进网上办事大厅村居点建设,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政府投融资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引导激励机制,支持集体经济以土地、物业或自有资金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项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型经济和稳健投资型经济。系统谋划、创新设计并积极推进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试点,集成镇村资源,对接市场运作,引入专业团队,拓展增收渠道,提高管理运营水平和保值增值能力。探索建设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和“三资”监管平台,加强农村集体债权债务管理,全面实行村级预算管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制,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三)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

按照优化格局、调整结构、统筹整合、节约集约的原则,推动实施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推进土地征收和补偿安置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优化土地统筹开发与利益平衡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加强规划统筹和建设用地整理,推进“三规合一”试点工作,理顺土地利用的顶层设计。实施“地块项目准入权垄断、地块开发收益权共享”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综合开发效益。支持孵化器物业产权分割、分层出售,推动镇内企业研发中心的集中布局,打造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建设创新城市。

五、推进公平共享  构建幸福小镇

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教育、就业创业、公共文化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稳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持续保障浯口镇参加医疗、养老、工伤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各种临时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以养老、助残、救孤、扶贫、济困为重点,逐步构建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资和慈善捐赠为补充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实施精准帮扶战略,用好县在财政转移支付、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倾斜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镇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建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努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村(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慈善组织培育,创新慈善项目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惠及全镇、方便快捷、公开透明的慈善捐助体系。

(二)优化医疗卫生服务

实施健康上塔工程,落实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推动浯口医院公立医院改革,稳步实施“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建立完善村(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形成首诊在村(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村(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推进生育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快改善浯口医院办医条件,筹建疾控中心大楼,适时调整和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和完善医疗服务内容。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构建职业卫生全面防控体系,加强职业病、重点地方病、慢性病、重大疫情防控防治,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推进教育高位发展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通过将集体办园改制公办园、扩容公办学校、引进优质民办学校等方式,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增加学位资源配置供给,让更多浯口人享受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红利。促进教育优质发展,深入贯彻“打造浯口智慧教育”战略,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开发微班会课、微电影、微视频等网络课程资源,创新“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实施在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探索协同式网络教研方式,搭建教科研信息互动、成果共享平台,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等级学校创评,加强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帮助民办学校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特色发展,推进“一校一品牌”特色建设,聘请教育专家或社会专业机构加强指导策划,着力打造一批学校特色项目、优势品牌和特色校园文化。促进教育健康发展,深入推进“三创”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坚持教育与行为规范、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四)促进全民就业创业

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创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制,广泛运用创业培训补贴、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扶持初创企业经营者和优秀创业项目发展,打造“一站式”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实施就业技能培训资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与企业设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提供规范的职业技能实训,扩大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帮扶登记失业人员就业,通过落实企业岗位培训补贴、企业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补贴、设立“村民车间”等措施,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促进本地劳动力充分就业。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和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创建工程,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五)健全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施塑造文化品牌工程,推进诗社、曲艺文化等文化品牌建设,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供给能力。整合各类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发展,大力开展“如:中国(浯口)赛龙舟节”等文化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保护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古镇区等文化区域改造,积极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载体,丰富城镇文化元素。推动文化创意、文化交易和文化旅游等产业的集聚,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向广度深度拓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整治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带动全民身体素质提升。

六、坚持依法治理  构建和谐小镇

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为基础,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民主法制进程,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优化社会人口管理,建设更加有序、更加和谐的新浯口镇。

(一)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着力构筑社会环境城乡合治、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公共服务政社联治、矛盾冲突依法综治的基层善治格局。实行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机制,探索建立全面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以人、屋、车、场、网等管理要素为重点,着重加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集中地、外籍人员聚居地等关键区域管理,努力实现社会精细化管理。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稳妥开展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改革,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本土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高社会服务专业水平。

(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突出公务员、行政干部、青少年学生、村(居)民等重点普法对象,提高全民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促进自觉守法和依法办事。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充分运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鼓励公益法治广告、漫画等法治作品的创作与宣传,推动形成依靠法律、尊重法律的社会潮流。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法律服务直通车”制度,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建立党政机关、企业、社会团体、基层组织法律顾问制度,加强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依法维护社会稳定

深化平安浯口建设,加快社会治安资源整合,加强警力下沉、警务前移等基础工作,全面推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和数据库建设,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村(社区)防控网、行业防控网、治安巡防网、视频监控网、群防群治网、虚拟社会防控网等“六张网”建设,构建“信息灵敏、反应迅速、防控严密、打击精准”的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治安重点区域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全面推行阳光信访,落实及时就地化解责任,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完善矛盾调处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落实“日排查、周研判、月分析”和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工作制度,切实将矛盾纠纷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完善安全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消防“网格化”管理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工作,深化村(社区)消防安全多户联防机制,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交通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严防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加强应急指挥综合平台建设,强化应急救援演练,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广泛开展应急教育培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四章  “十四五”实施保障

围绕“十四五”规划目标与建设任务,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环境,提升规划实施保障能力,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一、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加强规划衔接,强化本规划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依据的重要地位,加强与县总体规划的衔接,积极争取将镇规划实施的重大项目纳入市、县的规划,确保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合理。细化任务分解,针对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认真编制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每项任务的牵头部门、工作责任和时间节点,保证本规划有序、有效实施。强化要素保障,优先保障高端产业项目、重要基础设施的资金需求、用地需求和能源需求,鼓励实行PPP投融资模式,探索科学用地方式和弹性供地机制,抓好水电油气的科学调度和运行监管,全面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二、突出重大项目支撑

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引进和培育一批前景好、规模大、后劲足的重大产业项目,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库,保障重大项目梯度供给,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机制,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和服务重大项目保障机制,层层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排除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各种障碍,确保重大项目早日动工、早日投产、早日达效。加强重大项目管理,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规范重大项目建设的计划制定、职责分工、项目管理、保障措施、奖惩考核,落实项目法人、预算评审、招标投标、项目合同、工程监理、竣工审计等管理机制,加强项目施工安全监管,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质量。

三、加强规划监督实施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定期将规划实施情况向镇人大报告、向社会公示,多渠道、多方式征集公众对促进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保证规划严格有效实施。完善规划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发展规划前期评估、中期评估与后期评估相衔接,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配套,政府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规划评估体系,提高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严格根据评估结果,按照“动态调整、滚动修正”的原则科学调整修订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全面推进规划实施情况的信息公开,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规划实施,不断增强公众的规划意识,提高公众维护规划、执行规划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