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统计局
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3月20日)
2001年,是新世纪开元和“十五”计划的起步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呈现出新的面貌,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 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314011万元,增幅为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187万元,同比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93809万元,同比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02015万元,同比增长9.5%。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38.8%、28.4%、32.8%发展为37.6%、29.9%、32.5%。
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62836万元, 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工业总产值380588万元,占比重67.6%;农、林、牧渔业总值182248万元,占比重32.4%。
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不快,运行质量和整体效益不高;产业规模较小,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劳动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工作以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初步取得了农民群众增收,农业发展后劲增强的成效。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224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74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5%;林业总产值12286万元,比上年增长1.9%;牧业总产值70510万元,比上年增长2.3%;渔业总产值2022万元,比上年增长12.5%。
农业结构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形成了初具规模,体现地方特色的开发带。粮食种植按调减面积、调优品种来合理组织生产,全县粮食复种面积由上年的113万亩调减为105万亩,而优质稻种面积由上年12万亩扩展到15万亩,粮食总产量428465吨。养殖业方面全年共发展牲猪142万头,出栏96.8万头;发展山羊44.2万头,出栏27.4万头;发展家禽207.4万羽,出笼115.3万羽,出栏分别比上年增长0.5%、8.3%、20.3%。水产品产量达4318吨,比上年增加198吨。养殖业由传统单一的喂猪养羊向肉牛、黑熊、蚕桑等多种养殖发展。
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继续得到提高。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1万千瓦,比上年28.4万千瓦增加1.7万千瓦。稻田耕整机、联合收割机逐步推广,农机化耕作开始在山区农村普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住国家综合开发和建整扶贫机遇,全年完成农综开发投资73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投工415万个,修复水利工程3678处;为减少农民电费负担,投资2300万元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新增长寿11万变,余坪、浯口35万变已投入运作,全县有89.9%的村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在全市名列第一。
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增收,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16元,比上年净增203元。实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加强了对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管力度,全县农民负担人均84.60元,比上年减少8.10元。
农村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不平衡,二是部分开发项目档次不高,三是农产品价格走势低迷,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二、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0588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全部工业增加值75571万元,比上年增长18.4%。
全县36家(本年新增4家)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产值57528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增幅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完成47503万元,轻工业完成10025万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6%和17.4%;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38302万元,比上年增长23.6%,集体工业完成10978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全年实现销售产值56707万元,比上年增长18.9%,产销率达到98.6%。工业经济总体效益保持盈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23家,实现利润2002万元;亏损11家,亏损额737万元,两抵后利润额为1265万元,上交税金708万元。
工业企业以改革为动力,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速企业技术改造,全县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4200万元。天一科技发挥上市公司优势,至力于科技创新,在网络安全、网络教育、网络设备和高低压开关柜四大业务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的项目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有的获得了甲级资格证书。对连年亏损的国有工业,分别制订了改组改制、依法破产方案,乡镇工业着力于改革企业的动作模式。
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偏低,与省工业化水平差距较远;工业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生产规模弱小,部分国有企业包袱沉重,改革进程缓慢。
建筑企业发展良好,效益提高,全县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共完成建筑业产值15912万元,比上年增长8.9%,增加值4380万元;实现利润568万元,比上年增长1.2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8万平方米。
二、 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1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168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5025万元,增长5.3%,城乡集体经济投资13302万元,增长14.3%;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1188万元,增长26.5%。国有经济投资中用于基本建设16063万元,增长43.2%;用于更新改造8962万元,减少28.6%,国有经济投资本年新增固定资产13028万元。
在国有经济投资中农林牧渔业180万元,采掘业949万元,制造业4200万元,电力2570万元,水利389万元,交通及邮电通讯8771万元,贸易餐饮业360万元,社会服务业610万元,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业1154万元,教育、文艺及广电业1090万元,机关团体4752万元。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平伍公路累计完成投资23461万元,到年底已完成路面铺装和全线防护工程;农电网改工程累计改造117个村,累计完成投资6718万元;城市防洪堤建设当年规划设计、当年立项、当年动工、完成投资389万元;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74万元,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640万元。
四、交通和邮电业
2001年全社会完成货物周转量20980万吨公里,比上年减少8.3%;旅客周转量2965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3%。公路建设成绩显著,京珠高速公路平江段施工进展顺利,平伍公路已完成路面铺装和全线防护工程,制约平江经济发展的“瓶颈”即日可以打破。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350万元,同比增长43.8%。其中邮政业务896万元,电信业务3654万元,移动业务1800万元;全年报刊发行8.55万份,邮函件143万件;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70362户,增长15%;移动电话用户25000户,增长67%;互联网用户4858户。
五、国内贸易
在国家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政策的作用下,消费品市场趋向活跃。天岳商厦投入经营,西街综合市场扩容改造,规模不等的超市和自选商店遍及城乡。
200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989万元,比上年增长7.6%。按经济成分公有制经济完成22933万元,增长5.3%,其中国有经济16716万元,增长17.3%,集体经济6217万元,减少17.4%;非公有制经济完成68056万元,增长8.4%,其中个体经济58366万元,增长8.6%。按地域消费县的零售额为37514万元,增长11%,县以下零售额为53475万元,增长5.3%。全县集贸市场成交额达47174万元。
六、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货币供应量增长、企业与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76503万元,比年初净增21041万元,同比增长13.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24155万元,比年初增加647万元;储蓄存款余额为146058万元,比年初增加20701万元。贷款结构继续得到调整,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173794万元,比年初净增17803万元,同比增长25.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27577万元,比年初增加18416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4240万元,比年初增加37万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各项保费收入2466万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29万元,寿险保费收入1637万元;全年理赔额为727万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财产险赔付503万元,寿险赔付224万元。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兴县进程加快,科技成果得到应用推广。年末全县有从事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109人,比上年减少625人。科技事业费用投入力度加大,由上年同期的33.1万元增加到42.1万元。全年完成科技项目申报22项,研制、开发新产品7个,项目实施率达到100%;完成专利申报10件,实施3件,有7个产品获市科技进步奖;为企业和乡镇提供科技信息500余条,推广科技成果13项,引导、扶持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巩固“普九”成果基础上,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共撤并学校、教学点156所。年末全县共有中小学校860所,其中普通高中8所、职业高中8所,初级中学63所,小学461所,教学点320个。共有在校学生156762人,比上年增加128人,其中普高8634人、职高1574人、初中51115人、小学95259人(比上年减少853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巩固率达99.9%;小学升初中率达98%,巩固率为96.1%;高中巩固率达95%。通过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县高考上线人数1629人,增幅83.7%,文、理科总分均列全市第二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天岳学校由侨属领办和太阳岛幼儿园开园,打破了我县长期由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格局。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艺术不断繁荣。全县有县级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27个;花鼓戏剧团1个,电影放映单位222个;县级图书馆1个,藏书9.1万册,乡镇图书室19个;有博物馆1个,纪念馆1个,平江起义纪念馆晋升为全国爱教示范基地。文化艺术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全年放映电影17.2万场次,再次获得全省电影目标管理先进;花灯音乐剧《今年七月七》首次获省“三湘群星”比赛的编剧、导演、作曲银奖;少儿艺术实现历史性突破,在省“三湘蒲公英”大赛中获2银5铜奖。群众文化工作评为全省先进县,12月份成功举办了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平江时报》创刊四年来,办出了地方特色,深受百姓喜爱,2001年经省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为县报,发行量达到8000份。广播电视硬件建设加强,投资570余万元建成广电大楼,与省电广传媒融资组建了宽带网络分公司。年末全县共有有线电视台72个,电视接收站156个,电视覆盖率达85%;有广播电台一座,广播覆盖率为98%。我县断续荣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国家和全省先进单位。
医疗卫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整顿医药市场,积极推进防疫、妇幼、医疗、爱卫、农村卫生等工作。医卫条件不断改善,疾病防治能力逐步提高。年末全县有乡镇以上卫生机构32个,病床848张。医卫技术人员2413人,其中中、西医师602人,护师271人。
以青少年和老年人为主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我县运动员先后参加了第九届全运会赛艇、第五届全国青少年航模、省青少年体操、周边九县(市)老年人运动会等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输送了3名运动员到省体工队。群众健身场所得到改善,引资成立了航空俱乐部;中、小学生通过测试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3万余人,达标率为85.6%,优秀率为10.2%。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环保三级管理体系。加强污染源治理,关闭小造纸厂51家,洗石场24家,小炼钢厂3家;定期监测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对50辆尾气超标车辆进行了治理。全年查处环保违法案件185起,立案54起,罚款5.5万元,结案率为100%。对全县28家环保达标企业实行专人全程监控,确保污染不再反弹;加强矿业资源管理,对乱采滥挖长石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对汩罗江河水、县城大气进行了定期监测。提质扩容、创建文明卫生县城,修建了绿化带和休闲小区;起动了生态县工程。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991804人,比上年末增加4167人。全年出生人口9889人,出生率为9.97‰;死亡人口4995人,死亡率为5.04‰;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3‰,计划生育率为95.41%。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95806人,占总人口比重9.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为7954元,比上年净增626元,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供支配收入3925元,比上年净增330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1816元,比上年净增203元,增长1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6058万元,比上年净增20701万元,增长16.5%。城乡人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增加,房屋建造质量提高,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住房比重逐年增加。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001年末全县有145个单位15173名职工(其中离退休5216人)参加了基本养老金保险,232个单位16785人参加失业保险,109个单位11601人参加工伤保险。落实中央“两个确保”方针,为814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153.2万元。劳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共安置2100人就业,其中政策性安置205人,城镇待业青年791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10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