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43060000/2013-11824
  • 发布机构:平江县政府
  • 生成日期:2013-05-20 00:00:00.0
  • 公开日期:2013-05-20
  •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2013-2017年财政工作规划

来源:财政局 2013-05-20 00:00
| | | |

2013-2017年财政工作规划

平江县财政局

(2012年12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上级有关决策部署,紧扣全县发展思路和重点,围绕“提实力、强保障、优服务、促和谐”的主题,以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为手段,以落实政策、执行制度为基础,以转变作风、优化服务为保障,整合资源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集中财力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统筹推进贯穿于财政运行全过程的“大监督”体系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唱响中国有个平江县”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

1、收入目标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力争到2017年达到15亿元左右。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

2、支出目标遵循“政府弥补市场缺陷”的公共财政思路,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区别对待的支出原则,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干部职工福利待遇,着力完善城乡养老、医疗、就业、住房及困难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支持三农、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统筹安排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支出,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建立公平合理、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财政分配机制。

3、管理目标预算管理规范有序,基金管理不断加强,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缩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面启动,县乡财政体制激励约束有效,财政资金运行安全高效,理财方式公开透明,干部队伍廉洁务实、充满活力。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1、全力转方式、促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财源格局

遵循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经济的基本规则,牢固树立“发展生财”的理念,丰富调控手段,有效整合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逐步形成多层次、高质量、可持续的财源体系,实现财税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突出扶持重点以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岳吉铁路、旅游公路、边界公路、生态移民、城乡规划修编、城乡环境同治等事关长远的重点项目、重要工作,夯实新型城镇化基础,使城镇成为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搞活流通、拓宽财源的主渠道。千方百计扶持汽车和工程机械零部件基地、矿产建材、战略性新兴产业膨胀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支柱财源;着力支持粮食、“两茶一竹”、中药材、生猪等农产品基地建设,激活现代农业发展引擎,巩固基础财源;瞄准“长株潭后花园”定位,支持旅游业树形象、创品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新兴财源。

注重争取资源。认真研究中部崛起、“四化两型”、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国外贷款、省直管县等政策,做足老区县、农业大县、生态大县等县情文章,争取上级财力支持;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争取一批国内500强等大项目、大企业落户投产。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方式,出台争资奖励考核办法,鼓励专业运作招大商、部门联动争项目,提升县域经济的支撑力。

破解融资难题。引进竞争性金融机构,激活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信贷增长激励机制,推进“以存引贷”,力争地方性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60%;综合运用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小额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抵押等手段,促进政银互动、银企共赢;深化投融资改革,做强城建投融资平台,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公用事业等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同时,力争整合财政资金10亿元以上,集中支持农村产业连片开发、生态移民、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放大财政投入效应。

扶持实体经济建立重点企业跟踪服务责任制,发挥财源贴息、科技创新、挖潜改造等资金的“导航”功能,落实结构性减税、免收部分涉企收费等政策,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及产学研合作,扶持现有企业扩产增效。整合支持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和资金,重点扶持新型工业、绿色食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推动消费升级。支持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好一批专业市场,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鼓励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方式,推动消费持续升温、升级。

改革财政体制。注重鼓励率先发展与促进均衡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乡镇和工业园财政管理体制,调动乡镇、园区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主动性。

加强财税征管。完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抓好信息共享、资质把关、先税后证、验票付款、依法纳税等基础工作;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和宏观税负分析,实现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和主要税种的实时监控;大力推行冠名权、特许经营权公开竞拍出让,加强建筑工程耗用材料增值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款、河道砂石资源有偿使用收入、黄金开采收入、城市绿化赔偿补偿费等收入征管,挖掘收入潜力,促进收入均衡入库和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全力保民生、惠三农,着力推进均等化公共服务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主攻点,集中财力解民难、保民生、帮民富。

加快建设有实力、有魅力的新农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大水利、生态保护、城乡环境整治投入,保护和建设美丽乡村;以解决群众“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增收难”等问题为核心,抓好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三个全覆盖”,创新扶贫开发理念和支持方式,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推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做精做优,加快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支出比重,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免费就读、学生营养餐等教育惠民政策,支持推进义务教育校安工程、合格学校、薄弱学校、寄宿制学校以及校车安全、学前教育、食堂改造等工作,着力支持解决城区学位紧张的问题,健全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提高教育满意度。

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标工程、阳光工程,启动新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五保、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残疾人补贴政策,加快建立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支持设立创业服务平台和创业基金,加大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改制企业“4050”人员、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援助,鼓励自主创业、充分就业,着力支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加大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优先保障离退休人员待遇,适当提高干部职工待遇,稳定市场供给,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水平。加快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无缝对接”,支持完善基本药物零差率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救助等,提高大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支持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启动公立医院改革,鼓励民营医院发展,确保患病群众“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看病不太贵”。

加大科技、文化、体育投入加速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支持科技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均衡发展。

支持构建公共安全网络努力提高政法经费保障水平,确保政法机关正常运转和执法办案,加大对重症吸贩毒人员、肇事肇祸重症精神病人集中收治和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的财力支持,维护公共安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优生优育;支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3、全力抓改革、强监管,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按照“政府领导、财政主管、部门落实、社会支持”的思路,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绩效评价为手段、结果应用为保障,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2013年开始,所有财政专项资金都要申报绩效目标,开展支出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

健全非税收入征管机制完善“依法征收、以票控收、应收尽收”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规范非税收入执收成本核定,进一步发挥非税收入的调控、保障、平衡作用。

规范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启动新增资产预算编制,规范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资产配备管理;继续推进国有资产处置公开招、拍、挂,大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一经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全面实行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评,激励引导国有企业落实营运责任,提高经营水平。

纵深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基础数据信息,提高基本支出保障水平;强化项目库管理,严格控制专项预算规模;延长编制周期,逐步编制中长期预算,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科学性。

完善以国库集中支付为龙头的“大监管”体系。一要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重,强力推进公务卡强制结算,逐步构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二要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规模,规范流程,加强评审,切实控制采购成本;三要加大财政投资评审的力度和深度,突出“评”“审”并重,创新财政评审模式,做到资料评审、现场评审、中介评审、阳光评审有机结合,着力提高综合审减率;四要成立财政监督检查局,配强财政监督力量,突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的协调配合,强力整顿财经秩序;五要严格执行“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的原则,严格预算约束,不乱开支出口子,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非生产性支出,落实公务卡消费、公车定点加油、会议和接待定点等节支措施,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突出财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全方位加大财政惠民政策宣传力度,维护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力排查、处理减负惠农政策执行中的突出问题,杜绝违法、违纪、违规操作,建立财政资金监管长效机制;下决心推进预决算公开、97项重大民生专项资金公示及预算单位“三公”经费公开,加强公示督查,提高政府理财公信度。

规范债务管理争取上级支持与建立偿债基金相结合,进一步清理化解乡村公益性债务;落实举债责任追究制,严控财政投融资项目成本,合理控制交通建设规模,防止新增债务;加大“三项资金”、拆借资金回收力度,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深化乡镇财政管理改革推进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管理,努力将国库集中支付延伸到乡镇,进一步提升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完善村账乡代理改革,发挥乡镇财政就近就地实施监管的优势,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探索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新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延伸会计管理和服务触角以贯彻落实《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为契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政策法规和业务素质培训教育,突出企业财务指导管理,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

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财政“六五普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财政法治环境,加快“法治财政”进程。

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平台运维和业务应用水平,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为财政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4、全力转作风、强素质,精心打造一流的财政形象

干部是成就事业的决定力量。新形势下,全局上下要坚持把队伍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从引进、教育、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打造一支忠诚、务实、廉洁、高效的财政干部队伍。一要注重人才引进,为队伍“输血”争取多方重视,以引进事业编制人员为主,争取每年从优秀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聘财政干部20名以上,解决业务力量青黄不接的问题。二要注重培训教育,为队伍“充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干部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坚守“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崇高使命,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务;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县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提高财政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加强能力建设,持之以恒抓好岗位培训和综合素质提升,打造财政业务尖兵;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一岗双责”,保持财政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财政文化建设,认真总结、提炼新时期的财政文化内涵,丰富财政文化活动载体,进一步增强财政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和公信力。三要注重优化管理,为队伍“提神”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交流轮岗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多岗位、多途径培养和锻炼人才,从严查处违法乱纪的人和事,全面锤炼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财政干部队伍。